第357章 意向
“嗯,是的,像特斯拉就是在做純電,也相當出色,如果說我們現在已經到了未來三十年,我覺得是純電,可是,我們沒法跳躍過去,那這么一段時間里的用戶需求怎么滿足?”俞興笑道,“你說是過渡性技術也行,只要這種技術能切實滿足用戶的使用,那它就是有價值的,就是能受認可的。”
他繼續說道:“電車的里程焦慮不會那么好緩解,增程車在這方面的效果注定會有不錯的表現,如果這種過渡時期存在十年,十五年,如此長的時間段也足以讓我們的路線擁有很大價值,而這中間積攢的經驗和技術同樣可以開發純電車,這并不矛盾。”
山崎義則微微點頭,又搖了搖頭:“俞總,我很樂意看到你對我們三菱技術的認可,但我想說的是,相較于增程技術,混動技術的能源效率明顯會更高。”
豐田對混動技術的探索已經有些成果,今年京城車展的時候就有它的混動車型。
“我明白山崎先生的意思,主要是混動技術在油耗方面的優勢,增程車的結構會比混動車簡單,也不使用發動機直驅的模式,同等條件下的油耗會高一些。”俞興認真的說道,“碳硅集團的‘碳’是取碳基生物的‘碳’之意,是要圍繞人來服務,技術歸根到底都是服務人的。”
“相較于油耗的表現,增程車簡單的結構就能節省更多的體積,也更方便我們整車做可靠性和平順性的設計,以及,我們覺得增程車相較于混動車可以讓我們更關注于對電機的設計和發揮。”
“不同的技術路線各有優劣,我們依照我們自己的情況選擇這樣一條路,希望市場最后是正面的反饋。”
俞興比較簡潔,沒有長篇大論。
這種技術路線上的事也不是三言兩句就能說好的,哪怕再談幾天也不可能說服彼此,唯有市場的表現才最真實。
山崎義則是技術負責人,只是起了些探討的心思,沒有破壞本次交流的意思,見這位年輕的車企創始人不是對技術路線一無所知,也就停下這種交流。
“俞總,路都是走出來的。”陳茂雍鼓勵了一句,“我聽說碳硅集團在供應鏈上做了很多工作,相信必然能給新能源產業帶來很大的推動,沈航三菱這次的技術基本完成,我們本來預計在明年推向市場,但既然碳硅集團希望針對增程場景優化,那它的使用在現在就是最好的。”
反正都要對發動機進行改動,它有沒有正式推向市場都無所謂了。
“陳總,沈航三菱是國內最優秀的發動機廠商,我們就是在等你們的技術合作。”俞興笑道,“這次恰逢產業八年規劃的出爐,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
陳茂雍連連點頭,天時最重要,政策就是天啊。
既然意向確定,具體的合作就直接談了。
陳茂雍同意兩邊成立子公司,但要求沈航三菱占股51%,而這部分的股份全都以技術計算。
換言之,沈航三菱一毛錢都不掏,只出技術和人,同時,這部分的價值算作5100萬,也就是子公司要做成1個億的立項項目。
俞興對股份比例與公司價值都有異議,也不愿意己方的股份全都用資金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