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西北局勢
第一步是整合江南內部,只有整合了江南資源為朝廷所用,才能有一個穩(wěn)定的大后方,為接下來的北伐軍事行動提供基礎。
第二步是經略山東,再取西北,這樣可撤清廷屏蔽,斷其兩廂羽翼。
第三步是拿下西北地區(qū)后,朝廷大軍移師河南,拔取潼關,據(jù)清廷門戶,然后開啟全面北伐的戰(zhàn)略。
如今山東大半地區(qū)都受明軍軍事控制,有凌駧和劉文秀鎮(zhèn)守。
若借助西北各路抗清義軍的力量,能盡快收復陜西,加上中原的朱大典和閻應元,就可對清廷形成幾面合圍包夾之勢。
可惜西北各路起義軍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被清軍擊潰,現(xiàn)在能起到的作用怕是非常有限了,這給朝廷奪取西北地區(qū)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從張煌言送回來奏報中,反應出西北各路起義軍失敗的幾大重要原因。
張煌言受命陜西巡撫,不顧兇險前往陜西聯(lián)絡義軍,本來按朱由崧的策略,是讓賀珍的起義軍依托秦嶺山脈,以游擊戰(zhàn)為主發(fā)展和保存軍事力量,待朝廷大軍西征時作為內應,提供必要的幫助。
但是張煌言雖有朝廷任命官印和文書,帶過去的人員有限,對各部起義軍的組織力度遠遠不夠。
西北漢軍將領和官紳利雖然打著大明的旗幟起義,但相互之間互不統(tǒng)屬,如同一盤散沙。
加上那些起義將領對朝廷有所猜忌,軍事行動上又過于激進,從而導致了快速瓦解失敗。
賀珍起義反清初期,西北各路漢將風風火火跟著起義,接連占領陜西大部分重要城池,反清事業(yè)一度呈現(xiàn)燎原之勢。
但各部起義軍過于自信,賀珍和武大定明知阿濟格從四川退回西安,主力還在的情況下,為了急于向朝廷表功,不聽張煌言的勸阻,堅決率部攻打西安,企圖奪下整個陜西。
等到賀珍意識到各路起義能如此順利,本是因為清軍主力被阿濟格帶入四川時,卻已經遲了,結果被孟喬芳和阿濟格以優(yōu)勢兵力打得大敗。
西北各路反正歸明的義軍,多是原大明軍中將領和漢族官紳。
崇禎在北京上吊后,這些人當初慌不擇主地投靠清廷,不久就發(fā)現(xiàn)滿清貴族推行的民族歧視政策,重滿輕漢、重遼東舊人輕新附漢人,自己的尊嚴和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xiàn)大量官紳舉旗反清歸明,以表達對明朝的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