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商務司(2)
大明自開海以來,贛商們就已經嗅到了商業危機,卻又無可奈何。
贛商多是草根創業,他們廣布分散天下,有種螞蟻精神,依靠合法合規的經營,把小生意經營到極致,默默的打下一片天地。
而且贛商們做生意不像徽商、蘇商那樣喜歡和政治沾邊,搞官商勾結,特權壟斷。
贛商也不會像粵商、閩商那樣對抗朝廷政令搞違法走私貿易,或者像晉商、陜商那樣割據一方。
正因為贛商們小富即安的精神,雖然江右商幫非常有名,生意遍布天下,卻沒有出現非常有名的大商賈。
江右商幫以陳楚生為首的贛商,敏銳的覺察到,這次朝廷設置商務司,規范化市場,對他們這些贛商來說,是利大于弊的。
從今往后,贛商們只要向朝廷繳納商稅,也可以從海貿市場中分得一杯羹,不再是任由沿海商人拿捏盤剝,做一個原材料搬運工,賺那么點辛苦錢。
陳楚生率先表示,江右商幫代表贛商積極繳納商稅,支持朝廷的決定,并呼吁其他商幫也積極響應。
以廣州商幫和潮州商幫為代表的粵商也緊隨其后表態,支持朝廷政策,按規繳納商稅。
粵商無論對外海貿、還是國內銷售市場都非常有名,除了經營手工制品、瓷器和藥材外,更是對海內外出口數以百萬計的鐵質器具。
像廣東佛山制造的鐵鍋稱之為“廣鍋”,聞名于世界。
廣東佛山的冶鐵技術非常發達,正德十五年(1520年),廣東冶鐵年產量為1800萬斤,到了嘉靖十年(1531年)增至2760萬斤,占全國冶鐵產量的百分之六十,可以說占了大明冶鐵的小半壁江山。
可惜隨著天啟、崇禎年間時局敗壞,廣東佛山的冶鐵產量卻急劇下降,已經大不如前,年產量降至500萬斤。
因為在天啟、崇禎時期,廣東佛山承擔了太多“答應”公務,從而嚴重阻礙了冶鐵發展。
按大明朝規制,宮廷和官府所需用的物品﹐可以通過歲辦或采辦形式﹐取之于各行業的商民。
商民必須無條件上供朝廷所需物品,這叫“答應上務”或“答應公務”。
在天啟、崇禎時期,廣東佛山承擔起大量北方備虜、剿寇所用軍械。
廣東佛山作為大明最大的民營冶鐵集散地,上供“答應”的鐵器包括鐵鍋﹑鐵灶﹑各種軍器﹑鐵釘﹑鐵線﹑煎盆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