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技工學院
南、北方的地域營造尺——“鄉尺”基準差異很大,地方上繼承了前面幾個不同朝代的度量衡。
長度單位分魯石工尺、吳尺、浙尺、閩尺、淮尺、贛尺、粵尺等主要鄉尺。
也就是說可能浙江民間工匠在用漢唐代的度量標準,一尺大約在30.7厘米。
而福建民間在用宋元代傳承下來的度量標準,一尺等于厘米。
而江西的風水先生盛行,他們度量標準是三國時期的。
還有容量單位,大明有分石、斗、升、合,但是除了官方的一套標準,地方上的標準也會不一樣,南北差異很大。
分大斗小斗,南方一石差不多60公斤,北方一石大約90公斤,這也太不不夠規范了,而且還不夠精細。
像是造船用的排水噸位,大明稱之為“料”,后世一直沒有徹底搞清楚這是多少,它是根據造船水密倉的所用木料來算的。
朱由崧看到大明這些度量衡時,真的是腦瓜子嗡嗡的。
所以必須實行一套標準的度量衡,而且要精細化,要不然怎么搞科技研究。
比如重量單位有斤、兩、錢、分、厘、毫、絲、忽等等,但這只是一個概念性的重量,卻并沒有一個標準度量衡。
比如1克是多少,如果沒有精細標準化搞研究,怎么好弄。
這不單是制約了科技發展,還讓朝廷行政管理都增加了難度。
大明現在的度量衡有它的一套算法,并不是不行,但是學起來實在是太麻煩了。
所以必須盡快規范統一官方的度量衡,讓它標準化、簡潔化、統一化。
就像后世為什么要把漢字簡化,其實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容易學習,更好的推廣。
現在天工院的度量衡標準,已經制定出來了。
制定這個標準時,朱由崧特意點了金陵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的名,讓他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