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云開月明
走出大山,還要再回來嗎?
答案毋庸置疑是否定的!
城里的人看山鄉,會覺得這里一切都很好,但只有長久生活在山鄉的人,才明白生活在這里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滋味。
山里的孩子,能夠走出大山,扎根城市,必然都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既然離開了,那么便沒必要再回來。
可以不忘本,可以年節時回來看看,但不必再在山里生活。
因為城市和鄉村,無論是在任何時代,都有這樣一道雖看不見卻鮮明的壁壘。
無論是教育,還是醫療,抑或是生活便利程度,二者之間的這道壁壘,都是無法逾越的。
城市里的孩子出生之后,便能接受到好的教育,便能看到更開闊的世界,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世界上發生的新鮮事,能夠見到更多的大場面,變得自信;但山里的孩子所能想到的最遠的地方可能就是京城,學的外語也是發音不準,在見到陌生人時會變得無比羞澀。
這是一種認知上的差異,甚至很難去修補。
同樣的,城市里的老人也能夠接收到更好的醫療水平,甚至還有更多福利,退休金的水平也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說的刻薄一點兒,哪怕是遇到了那種意外性的死亡,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賠償標準都是不同的。
生來都是人,難道誰比誰的命更賤嗎?
所以,杜天林的這番話,說的很實在,也很實際。
只是,這樣的話誰都可以說,但惟獨作為一鎮之長,或者是一鎮書記的人不能這么說,你要說的是,要拉低城鄉差距,要讓家鄉越來越好,吸引年輕人回來扎根。
哪怕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句空話和假話,可是,還要把口號喊的響亮無比。
因為,這才是為政者。
杜天林能寫出筆記本里的這番話,可以想見,他的工作方針會是什么,必然是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加大勞動力轉移,這樣的行為,確確實實能夠讓老百姓得到好處,也能夠讓更多下一代人走出大山,可是,這樣的行為,他的上級會喜歡嗎?
這是一種無法呈現出的政績,甚至不能拿到明面上來贊揚的工作!
陸濤繼續翻閱著杜天林的工作筆記,一件件,一樁樁,寫著他各種工作思路。
甚至陸濤還發現,杜天林其實并不是沒有政治智慧,每做一件事時,他能夠在筆記里寫出來如何才能做出讓上級喜歡,呈現出政績的舉措,可是,最終他所選擇的,還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老百姓的最大利益出發的舉措。
毋庸置疑的,杜天林在老百姓的心中肯定是一位好官,可是,在他的領導心中,他必然不會是一位好下屬。
哪怕他表現的無可指摘,可是,他的領導們也不敢輕易用他,因為他們會擔心,如果他們在謀求政績時,杜天林卻因為實情站出來同他們唱反調,那該如何是好?
這諸多一切便讓杜天林這么多年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提起他,沒有人會說他一句不好,可是,偏偏就是升不上去。
甚至陸濤都懷疑,如果沒有趙穎的舉薦,他不來走這一遭,等待著杜天林的,只怕會在正科級的崗位上一直兜兜轉轉到退休,甚至退休之前都解決不了副處級待遇。
“嫂子做的對,這是你這么多年工作的心血,不能扔。”陸濤沉默一下后,合上了工作筆記,放回書摞里之后,拍了拍那厚厚的一堆,感慨道:“十八年兜兜轉轉,留下來的這些東西,不能就這么丟了,不僅不能丟,還要拿出來曬曬。”
“安書記您過譽了。”杜天林不好意思的看著陸濤,可是內心卻是砰砰狂跳。
陸濤既然能說出十八年這個時限,那就說明在此之前已經了解過有關于他的情況了,那么,現在登門,應該是家訪,是考察。
什么情況下才會被家訪,才會被考察,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要被提拔重用了。
守了十八年,終于要守得云開見月明了嗎?!
“嫂子,菜炒好了?”而在這時,陸濤看到廚房里的中年女人正在將菜出鍋,便站起身來,走到廚房,笑著端起盤子。
“安書記,您可比我們家老杜勤快多了,他平時可是甩手掌柜,盤子都不幫我端一下,您是書記,在家還這么勤快,您愛人肯定很幸福吧。”中年女人見狀,急忙道。
陸濤笑著搖搖頭,道:“嫂子,我還沒成家呢。”
中年女人臉上的笑容立刻凝固了,滿臉尷尬,心中更是錯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