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今日說法
柳憕朗聲道:“瑯琊王氏!”
“瑯琊王氏?這還能冒充?!”巴東王瞪大眼睛,看向王揚:“這冒的是你家啊!”
王揚輕笑:“果然是稀罕事。”
柳惔一直在觀察王揚表情,見他言談嬉笑,渾若無事,不由暗贊此人膽氣定力。
想想也是,
若無此等膽識,也不能把荊州城中瞞上這么久。
荊州別駕樂湛道:“民間冒充士族,詐取錢財的事不算罕見,不過騙的都是無知小民,能騙得了士大夫的,少之又少。前朝時有人在豫章郡冒充吳郡朱氏,差點被當地那個糊涂太守拜為主簿,連官服都做好了!結果在制寫‘除身’的時候露了餡,最后判了梟首之刑,成為一時笑談。
現在有人竟然敢假冒瑯琊王氏!還騙得了士族官吏,著實匪夷所思!聽柳四公子的意思,似乎騙了還不止一人?!那還真算是一樁奇案了。”
王揚心中不免苦笑:若放在穿越之前,自已這事兒恐怕要上《今日說法》了。標題就叫“假士族現形記”......
——————
注:①南朝士族所崇尚的北音乃西晉時洛陽的官話,而非當時北朝的口音。北朝漢人流行的口音乃舊北音和胡音的融合,被南朝人稱為“傖音”。如《陳書·周鐵虎傳》:“周鐵虎,不知何許人也,梁世南渡,語音傖重。”
但事實上,南朝士族所秉持的“北音”,亦非南渡之初那樣純正,而是受到吳語影響之后的北音。宋明帝《文章志》載:“安能作洛下書生詠,而少有鼻疾,語音濁。后名流多學其詠,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洛生詠乃洛陽雅音,謝安作為中原舊族,自當熟習。但卻因為“有鼻疾”才能說得好,恰可說明當時僑姓所傳的北語已經不再純正。
蓋一來北音成為一種家學,僑姓各族之間閉門而授,家法不同,差異日顯。二來語言習得不免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吳語聽多了,難免沾染。《世說新語·輕詆》記載大名士支道林見完王徽之兄弟,回來后別人問他觀感,他說:“見一群白頸烏,但聞喚啞啞聲。”
所謂“啞啞聲”恐怕不只是輕蔑王氏兄弟言談無趣,還有諷其口音不正的意味。
周一良先生在《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中推論南朝時北語不純,余嘉錫先生于《世說新語箋疏》中下“蓋不純北,亦不純南”八字斷語,皆為卓見,可參。
②北鯉有名,早在先秦便是如此。《詩經》言:“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意思就是吃鯉魚沒必要一定非得吃黃河鯉。則黃河鯉有名可知。至北魏《洛陽伽藍記》仍云:“洛鯉伊魴,貴如牛羊。”
③“除身”指授予官職的文書,類似于后世所謂的“委任狀”,南朝稱“除身”,北朝稱“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