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子騫覺得他長這么大,沒經歷過這么豐富多彩的一天。
黃河這會其實還不叫黃河,大家都只叫它河水。
經過眾小弟長年累月的泥沙貢獻,最終才得名黃河。
其中最大的一個小弟,就是渭河。
渭河的泥沙其實也不是自產的,也是來源于小弟。
當然,灃河并不是貢獻最大的小弟。
灃河起源于秦嶺,相對來說,水土保持算是比較好的。
渭河的泥沙主要來源于涇水。
所謂涇渭分明,在《詩經》里面都有記載。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意思是涇水是在渭水的對比之下才顯得渾濁,本身靜止的涇水也是很清澈的。
《詩經》的成書可是可以追溯到西周的。
雖然,《詩經》里的詩句,是想借此比喻丈夫喜新厭舊。
但是,也由此可見,早在西周時期,涇水的含沙量就已經開始上升了。
等到大秦修了鄭國渠,打通了涇水到洛水的通道。
雖然澆灌了沿途的農田,同時也把大量泥沙帶了過去。
甚至有了“涇水一斗,得沙數升”的說法。
等到劉豬豬繼位,他一直以來都是自比始皇的,加上鄭國渠確實讓秦國得到了大量好處。
想著始皇修得,難道他就修不得?
就讓趙中大夫白公主持,從池陽谷口到櫟陽,修建了一條兩百多里的白渠,最終匯入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