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天兵和倭兵之對比
“倭兵如果憑借地勢層層筑壘、連環相顧,憑借犀利火銃防御,委實非常難攻。
我甚至有種感覺,有土壘掩護之倭兵跟野戰之倭兵,完全是兩回事。”
在攻打平壤任務里,查大受負責進攻城北牡丹峰。
而在牡丹峰上,不但有兩千倭兵拒守,而且也依據地形修筑了堅固堡壘。從下往上仰攻倭軍土壘的艱難過程,給查大受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礙于地形,很多地方連火炮都用不了。
林泰來嘆口氣,“這是倭兵的一個長處和習性,還是從倭國內戰開始的,他們習慣于在駐扎地修建營寨工事。
這次平壤城北的牡丹峰只是牛刀小試而已,更頭疼的還在后面。”
在原本時空,戰爭后期倭兵已經全部被擠壓到朝鮮國南部沿海地區了,但憑借數十個往往依山而建的“倭城”死守,確實也讓大明官軍難啃。
為什么難啃?想象有這么一個山頭,三面是山崖峭壁,另一面是爛泥沼澤地或者灘涂,而山上修筑了一座層層防護的要塞。
而且是不考慮任何舒適性和生活便利性,只考慮防御功能,還配備了大量先進火繩槍的要塞。
當時只怕每一個大明將官站在南部沿海的倭城下面,靈魂深處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么要為了連糧餉都供應不起的朝鮮國,不惜代價的用大明官軍人命去填要塞?”
不過林經略暫時不必頭疼這個,現在還沒到那個階段。
再說在本時空,如果推進足夠快速,倭寇也未必有時間在南部沿海修建倭城。
至于推進速度到底能不能給力,關鍵還是在于糧草能不能跟得上。
不但需要人吃的,還需要喂馬的!入朝的大明官軍騎兵比例可是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后勤壓力更大。
一想到這里,林經略就想罵街,半島這破國真是什么忙也幫不上!說一年最多只能提供八萬石,怎么好意思說出口的?
又有幾個將官說了一些想法,然后場面就再次安靜下來,該說的都說了。
林經略就發表了最后的講話:“將官們!今天的總結會開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