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登高一呼王者現(下)
慶符王殿下勝永歷天子多矣!被他如此信重,楊建亦不由得感動,打起精神為監國殿下招兵買馬不提。
——
清眉州參將劉耀、彭山游擊楊有才、丹棱游擊陳安國、青神游擊趙友鄢與成都總兵曹昌祚一樣,原先都是大明的總兵,只是他們四人的部隊在戰爭中損耗頗大,降清時,加在一起不過兩千人。大清朝的確厚待降將,只是那也是要看實力的。曹昌祚兵力雄厚,降清時有五千人馬,大清朝重視,仍任為總兵不降級,他們四個平均每人才幾百部下,想依舊當總兵難矣,連個副將都當不上。劉耀兵多些,有殘兵敗將八百,封了個參將,其他三將平均不過四百人馬,只得游擊一職。據說這還是高撫院百般向朝廷爭取,才得到的官職。
四人憋了一肚子氣,可實力弱小,敢怒不敢言,只得龜縮在眉州一帶,與野心勃勃的威寧公郝成裔眉來眼去。接到監國慶符王敕封四人為總兵的旨意,又瞧見郝成裔勸自己反正的私信,四人怦然意動。遂于眉州城頭,砍落大清的綠營旗,換上大明的旗幟。
一下子多了一州之地和兩千軍隊,讓朱宣長舒了口氣,人心在明、誰無漢思?孤這宗室身份看來還是很有用的!令他更高興的事還在后面,游蕩在成都南部、嘉定州北部、眉州東部的明軍將領驍騎營都督楊國明、總兵武國用,武義將軍杜學見到監國慶符王的使者,激動得潸然淚下。因為不肯降清,他們一直受到清軍的圍剿。另一個時空,再過幾個月,這支軍隊便因為彈盡糧絕、實在堅持不下去,出山投降。在即將絕望之際,如今居然重新見著希望!三將領一千三百多殘部從大山中走出,往邛州而來。果如使者所說,途經眉州時,眉州各縣皆重新懸掛起大明的旗幟,甚至還有專門的官員為他們安排吃食。“楊都督、武總鎮、杜將軍他們到了嗎?孤要親自迎接他們”,聽說三將帶兵來會合,朱宣十分激動,堅持要親自到邛水北岸迎接。
“殿下,自古只有臣迎君,豈有君迎臣之理?”曹勛、郝成裔、陳建、秦有功等勸他在邛州的行宮內等候。
“不,三位將軍為了大明披肝瀝膽,縱使隱入山林、饑寒交迫也不改其志。如此忠臣義士,孤怎么能不親迎?卿等勿需再勸,都隨孤去邛水北岸吧”,一向謙和的朱宣此次卻異常固執。
聽了這話,秦有功十分感動。曹勛、郝成裔、陳建在感動之余又添羞愧,畢竟他們三人都有過降清的經歷,雖然是韜光養晦的權宜之計,畢竟氣節有虧,遠不能和楊、武、杜三人相比。理直氣就壯,在國家大義面前,即便跋扈如郝成裔,此刻也不敢違逆監國慶符王的意志,乖乖地隨其去往邛水北岸。一股股浩然正氣在邛水北岸彌漫,靜靜地等待著三位義士的軍隊。
邛水上終于出現了百余竹筏。最大的一排竹筏上,武義將軍杜學激動地對楊國明吼道:“楊都督,您瞧,殿下~監國慶符王殿下在岸上歡迎咱們咧!”
“監國慶符王殿下?”楊國明放眼瞅去,果然邛水北岸擠滿了歡迎的人潮,其中一桿迎風飄揚的盤龍大纛上鮮明地書有“監國慶符王”五個大字。不由得虎軀顫抖起來,這些日子在山中東躲西藏吃的苦仿佛都不算什么,“臣何德何能,蒙監國殿下如此厚待!”口中喃喃自語,雙目剎時濕潤起來。
他還算善于控制情緒的,另一排竹筏上的總兵武國用可管不了那么多,便在竹筏上放聲大哭。他這一帶頭,江面上立時哭聲一片,漸漸傳染岸上歡迎的軍民。皇皇邛水,嗚咽之聲感天動地,觀者無不動容。
“臣驍騎營都督楊國明、總兵武國用,武義將軍杜學參見監國慶符王殿下。臣等粗鄙武夫,怎敢勞殿下親迎?惶恐呀惶恐”,三人好不容易平抑住情緒,來見朱宣,行覲見之禮。
快快請起!卿等為護佑大明十萬里江河,忠貞不屈,如何當不得孤親迎?”朱宣十分鎮定地受了三將的大禮,不慌不忙地行至諸將面前,逐一扶起諸將,百般撫慰。當著眾人之面,立授楊國明為威遠伯、武國用為內江伯、杜學為安樂伯,又下令宰羊烹牛,款待三人的部下。一時間,邛水北岸,歡聲雷動。
盛大的酒宴終于結束,朱宣十分滿意,他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大臣們的忠君愛國之心。順利收攏三將后,帶著濃重的酒味,他回到了自己的行宮。心腹、錦衣衛指揮使秦有功已在宮內等候。
“成都方面有消息嗎?”剎那間,監國慶符王酒意全消,仿佛從未飲過酒般。
秦有功恭敬地回答:“派去見成都總兵曹昌祚的使者一直沒有消息傳來,估計是被曹昌祚軟禁了”。
聽了這話,朱宣鎖緊眉頭,深思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