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拔西安如斯之難
第739章拔西安如斯之難
“好一座雄城!本帥奉命征寧陜,初始勢如破竹,輕易便打到西安城下,未曾想欲拔此城竟如斯之難!”大衛國征北大將軍脫里仰望著高聳入云的城墻長嘆。
說是高聳入云,一點都不夸張,城高三丈六(約十二米),頂寬四丈,底寬六丈,周近三十里。大明朝有筑城的愛好,“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經驗。太祖高皇帝很有眼光,認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甚至一度有遷都西安的打算,因而將城池修得異常宏大堅固,后來又將次子秦王朱樉冊封在這里,形成以秦王府為中心,長安、咸寧兩城相套的格局。有明一代,一直在不斷加固西安城,隆慶二年(1568年),陜西巡撫張祉將城墻外壁和頂面砌了青磚,使土城變成磚城;崇禎九年(1636年),陜西巡撫孫傳庭修了四關土城墻,建有四個城門:東為長樂,西為安定,南為永寧,北為安遠。每門門樓又有三重:閘樓、箭樓、正樓。閘樓在外,箭樓在中,正樓在里,箭樓與正樓之間的圍墻為甕城。整個城墻構成嚴密的防御體系,城外還有寬闊的護城河,端的是易守難攻!
見他憂愁,眾將亦皆臉色沉重。陜西巡撫傅山見狀,忙轉換話題、活躍氣氛,笑著說道:“大將軍可曾聽說過這樣一句俗語,‘漢冢唐塔豬(朱)打圈’?”
“哦?此話何意呀?”脫里不解地問。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地處關中平原中央,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潤長安,乃天下間一等一的要地,周、秦、漢、隋、唐等十三朝在此建都,尤以漢朝、唐朝、還有大明朝修城墻修得厲害,可不就是‘漢冢唐塔豬(朱)打圈’嘛。想攻下如此雄城,您還得有些耐性方好”。傅山的話暗含著勸解,這座城是十三朝國都,歷朝歷代都在修,堅固無比,您一時攻不下來是正常的,莫要灰心。雖是解勸,卻并沒有說錯,西安城的確堅固得不像話,歷經風吹雨打就是不倒,后世依然可以看到那一段又一段保存完好的古城墻,堪稱中國之最。
聽此言,脫里心里舒服多了,望向傅山的眼光越發和緩,說出的話語卻狠辣異常,“城里的清軍如此頑固,傷我無數勇士,攻克西安后,本帥要屠了城里的滿城!”
滿清入關后,為維護統治,在軍事要地修建滿城,除北京外,順治二年,在江南省江寧府(南京)、陜西省西安府建滿城;順治六年,在山西省太原府建滿城;順治十一年在山東省德州建滿城;順治十五年,在浙江省杭州建滿城;順治十六年,在江南省京口建滿城。西安“滿城”南墻從長樂門南側至鐘樓東供門南側,西墻從鐘樓北拱門東側至安遠門東側,東、北兩墻借用西安府城城墻,“周二千六百三十丈,為十四里六分零。東西距七百四十五丈,為四里二分零;南北距五百七十五丈,為三里一分零”。面積占西安府城四分之一,有五座城門:東門為西安府城長樂門;南門在南墻西段,取名端履門;西南方向以鐘樓東拱門為出入口;西墻偏南處有西華門;西墻偏北處還有一門,名新城門。從順治二年六月開始,清廷在西安駐軍,并設立西安將軍衙門(始稱將軍署),共轄滿蒙漢八旗兵六千四百六十八人。
“大帥說得對,攻下西安,末將非要將城內的滿洲人殺盡,看今后還有誰敢頑抗?”“是啊,不屠滿城,對不起攻城死去的那么多勇士”,“末將要砍下偽清那個簡親王的首級祭奠英靈”……眾將被脫里的話勾起沖天怒火,罵聲不絕。
“大帥,末將有個法子或許能破西安城”,蘭州總兵辛思忠忽然開口。
“哦,爾有何計?速速講來”,脫里大喜。
“末將建議挖掘地道至長樂門附近,用火藥放崩爆破”,辛思忠說出想法,沒聽到夸獎,反聽得一片泄氣聲。
脫里沒好氣地瞅了他一眼,“本帥還當是什么妙計,原來又是用放崩法。這法子,前些日子不是已經用過嘛,足足挖了三條地道,鋪滿火藥,只當聽了三聲大爆仗,那該死的城墻堅固著咧、紋絲都不動”。
“大帥,那是因為放崩時沒找對地方,在長樂門附近爆破,應該會有奇效”,辛思忠不慌不忙地說。
“呵呵,這倒稀奇,別的地方放崩炸不塌,從長樂門放崩便能炸塌?”脫里疑惑地問?!澳⒃S過李闖王。記得當年闖王由長樂門攻入西安,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憤怒地對將士們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部下一聽此言,群情激憤,便點火燒毀了長樂門城樓。如今的長樂門城樓是滿清重新建造的。末將尋思著,定然不如先前堅固。不如在此門放崩,或許會有奇效”,辛思忠方道。
“好爾個’虎焰班’,若真如爾所言,攻破西安城后,本帥定親自為爾向大汗請功”,脫里一高興竟叫起辛思忠當賊時的綽號。這綽號原本只在一同降衛的闖軍老弟兄中稱呼,如延安總兵范鼎革便喜歡喚他這匪號,不想這位征北大將軍居然也知道。
有了妙策,便立即施行。脫里命部下再挖掘三條地道,直通長樂門下,又命都千戶巴勒巴齊、拉瑪達什,總兵王永鎮、姬蛟伏于長樂門外,只待炸塌城門,便殺入城去,殺他個血流成河。
凌晨的西安城寧靜又美麗,有人偏要放打破這寧靜?!稗Z隆~轟隆~轟隆~”三聲連綿巨響,西安東邊的長樂門抖了三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