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終到兵戈相向時(上)
第650章終到兵戈相向時(上)
“國主,您的家眷已經返回貴陽,晉王似乎對和議頗有誠意,您不妨先與之議和,待時而動”,中書舍人吳逢圣勸孫可望。他是孫可望心腹中的主和派,見永歷帝已擺脫己方掌握,李定國有了大義名分,主張先與對方議和,暫避鋒芒。
不料此言犯了秦王殿下的忌諱。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古往今來豈有謀朝篡位篡了一半放棄之理?白文選不聽自己號令,沒將永歷帝押往貴陽,深深刺激了孫可望。他深恐其他人有樣學樣,冷哼一聲,“此事孤自有計較。如今大軍糧餉不足,汝且任靖州道,為大軍籌集糧草,順便替孤監視廣西的清軍”。
由中書舍人直升靖州道,表面上看是高升,可卻遠離貴陽,遠離了朝廷中樞。伴君如伴虎,在孫可望麾下多年,吳逢圣一聽便知自己遭到主上的猜忌,心中暗嘆,面上卻不敢流露,施禮告退,回家即疾馳往靖州而行。
眾人聞此事,主和聲頓息,主戰聲踴躍。這也是歷史的必然,孫可望早已習慣以國主的名義總攬朝政,一直在為君臨天下做準備,豈有半途而廢之理?況且,他自以為實力遠勝李定國、劉文秀,不僅貴州全省處于自己控制之下,在云南留守的將領中也有不少效忠于自己,既如此,何必議和?所以,盡管對方歸還自己家眷、釋放出足夠善意,“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的可能性卻是不存在的。
原本他還有些擔心留在昆明的家眷,沒想到義弟李定國竟真的將自己的家眷送回貴陽。雖然有些感激,可身為梟雄,居于心中第一位的始終都是天下,兒女情長打動不了他,沒了內顧之憂,反倒悍然決定進兵云南。
心腹方于宣出謀畫策說:“今皇上在滇,定國輔之,人心漸屬于彼。臣意請國主早正大號,封拜文武世爵,則人心自定矣”。
他雖然很心動,可面對登基大事,還是需要問問其他心腹的意見。范鑛、馬兆羲、萬年策、楊惺先、鄭國、程萬里等人皆表示贊同。畢竟水漲才能船高,孫可望做了皇帝,他們的爵位官職自然跟著漲。
“臣以為應先擊敗李、劉二王,攻取昆明,再挾大勝之威稱帝。如此,天下莫敢不服”,任僎有不同意見。
“任尚書此言差矣,不立即稱帝,何以凝聚人心?人心若散,又何以平定天下?”方于宣反駁。
“正‘大號’不急,可先封官爵凝聚人心”,任僎出了個主意。
“善!”
孫可望連聲稱贊,立即下旨,“封馬進忠嘉定王、馮雙禮興安王、張虎東昌侯,余大封有差”。雖然沒有先正“大號”,但封王之舉已表明他正在鼓舞諸將打下昆明,為推翻永歷朝廷作準備。
打仗,他是不怕的。此時他掌握的軍隊嫡系非嫡系加一起大約有二十萬人,而李定國、劉文秀不過三四萬人,何況昆明的王尚禮、楚雄的王自奇等人都是他的親信,自認為穩操勝券,甚至命人“預制扭鎖三百副,曰:破滇之日用以囚永歷并定國、文秀諸文武解黔耳”。
人是利益的動物。在反復權衡得失之后,孫可望決心訴諸武力,消滅昆明的異己勢力。他悄悄調兵遣將,一支又一支兵馬往貴陽集結;昆明那邊也沒有閑著,李定國、劉文秀都是打老了仗的,各自命令部下往昆明集結。
拉薩布達拉宮乾元殿,蘇勒坦又見到老朋友、秦國國主的禮部尚書任僎。可能是孫可望稱帝在即,受即將立下從龍大功的刺激,老尚書精神抖擻,眼不、背不駝,聲如洪鐘、吐字清晰。一見面便給蘇勒坦施了大禮,“大明使臣任僎見過大衛國乾元皇帝陛下,陛下萬福金安!”
“哎呀,老先生客氣了。朕的女兒嫁給了秦王世子,按照你們漢人的說法,朕與秦王乃是親家,親家者,親如一家是也。既然是一家人,客氣可就見外了。快請坐,上最好的茶”,蘇勒坦十分熱情,殷勤款待。
即使多次出使過衛國,任僎依然被對方的熱忱所感動。這位西番番主身上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雖是胡人的皇帝卻比漢人的君主還要儒雅、識禮儀。自己每回和他見面,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這感覺很舒服,像知交好友一般;不似面對國主時那般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喘。其實他不知道,這只是雄主的手段。任僎并非蘇勒坦的臣下,所以蘇勒坦對他很客氣,仿佛朋友一般;若是大衛國的大臣們見到蘇勒坦,同樣是戰戰兢兢,大氣都不敢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