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縱橫寧夏任馬蹄(下)
第419章縱橫寧夏任馬蹄(下)
大軍帳內置著虎皮椅,一軍統帥自有其威嚴,西日莫威風凜凜地端坐在正西方,都千戶巴勒巴齊、拉瑪達什,副都千戶陀察、拜博諸將排列兩側。
格爾捋圖領著王永強、王永鎮、高友才三人入帳時,這位蒙古大帥只是微微頷首,便算是行了禮,然后便用上位者的口吻,不緊不慢地說道:“遠來是客,三位辛苦了,請坐”。
王永鎮氣得臉色鐵青,王永強卻忍氣道了聲謝,入座后問他:“乾元皇帝陛下約末將聯兵奪取寧夏,不知萬戶長如何打算?”
“聯兵之事暫且不急,老夫有一事不明,想問王帥”。
“萬戶長請講”。
“自古天無二日,國無二君。聞聽王帥縱橫陜北,無人能制,不知擊敗清軍、奪取寧夏后,何去何從?”說完這句,西日莫混濁的老眼忽然射出精光,如一只獵豹,雙目如電,冷冷地盯著獵物。兩側的蒙古兵將個個手握刀柄,只待一聲令下,便將這三人砍成肉醬。
王永強暗暗叫苦,自己聯合衛國,只是想找個靠山、割據稱雄而已,并不真想做蒙古人的走狗。可看這架勢,若不表態臣服于衛國皇帝,必然要慘死在衛軍帳中。唉!早知如此,就不該興兵往西與蒙古人聯合,而應該往南攻打西安,策應姜瓖。世上沒有后悔藥,好漢不吃眼前虧,把牙一咬,拉著王永鎮、高友才下跪表起忠心,“末將等早聞大衛國乾元皇帝陛下英明神武、仁德浩蕩,所以不遠千里來投,愿為鷹犬,以供驅馳,耿耿忠心,可昭日月”。
“好~好~”,聽了這話,西日莫一改剛才的傲慢,和藹可親地走下座椅,親手扶起三人,“老夫適才是與諸位開個玩笑,汝等既然愿意歸順大衛,便是老夫的朋友,咱們蒙古人最是好客,來人,烤上羔羊肉,溫好馬奶酒,我要與三位將軍痛飲”。
王永強帶來了兩萬多人馬,西日莫與之會合后,足有三萬六千余眾,聲勢浩大。雙方合兵往北,一直打到靈武,居然長驅直入,未遇任何抵抗,打探后得知,清漢羌營總兵趙光瑞已經將寧夏衛的所有兵馬集中于黃河北岸防守。
將門出身的趙光瑞將收羅來的七千綠營兵、四千地方守備兵集中于黃河北岸的李俊堡、宋城堡一帶,打算沿黃河阻擊衛軍,此時的黃河已經解封,滾滾黃河水便是最好的憑障。他一邊據險而守,一邊向河套地區臣服于清國的漠南蒙古部落求援。
西日莫老謀深算,自不會和清軍隔著黃河對峙,而是留下部分兵力守衛新占之地,與王永強聯兵三萬,繞過黃河,穿越阿拉善沙漠,來到了三關口。
西邊的三關口是寧夏“城防四隘”之一,與北邊的打硙口、鎮遠關一起,拱衛著寧夏鎮城。寧夏城是明人的叫法,宋時這里是西夏國的國都興慶府,歷史悠久,三關口的東北方向便是西夏的王陵。
高大而神秘的賀蘭山守衛著寧夏鎮的西部,蒙語稱駿馬為“賀蘭”,相傳很久以前,一匹神馬保衛著草原不受惡魔侵害,但是人們不知道愛惜草原,使得惡魔有機可乘,派出黃沙怪為禍人間。神馬毅然將自己的身軀化作一座大山,擋住了黃沙繼續向前,此山就是賀蘭山。
三關口又稱赤木口,位于賀蘭山中部。賀蘭山十分陡峭,但到三關口處卻陡然平緩下來,因而自古即為阿拉善高原進入寧夏平原的重要通道。大明朝十分注意這里的防務,筑長城(明稱邊墻)關隘,從東向西,設頭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故名“三關口”。聽說衛軍繞黃河、穿沙漠而來,清漢羌營總兵趙光瑞立即率軍由黃河北岸趕到賀蘭山布防。出身將門的他深知三關口的重要,據守險要,準備死戰。
作為輝特部的元老重臣,西日莫身經百戰,養成了每戰必親自觀察敵情的習慣。他與王永強來到三關口之下,但見兩側山脈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險峻,雄偉壯觀的關隘建在兩山夾峙的山坳中,不由得連聲驚嘆:“險乎哉!怪道當地人稱此處為寧夏四險之一!”
“萬戶長,三關口雖險,卻架不住我軍兵多將廣,只須日夜不停地攻打,必能破關”,王永強不服氣地說。他正值盛年,尚不能有效隱藏起鋒芒。
聽得此言,西日莫眼珠骨碌碌一轉,似笑非笑地開口,“今日且先歇息。既然王帥如此有信心,明日老夫便觀王帥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