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深山里的教育
1991年,改革的春風正浩浩蕩蕩地吹遍華夏大地,城市里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人們熱烈討論著新政策、新機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貧困的陰霾依舊濃重,像一層揮之不去的霧靄,籠罩著那里的人們。
盛夏時節,烈日高懸,陽光毫無遮攔地傾瀉而下,肆意地炙烤著大地。張曉紅坐在顛簸的長途客車上,正前往瓦屋脊鄉進行教育調研。客車里彌漫著令人作嘔的汗酸味和刺鼻的汽油味,兩種味道交織在一起,讓人幾欲作嘔。狹窄又硬邦邦的座椅,每一次顛簸都像是在給身體做一場生硬的按摩,讓她渾身不適,骨頭都像是要散架了一般。窗外,廣袤的農田一望無際,農民們戴著破舊的草帽,彎著腰在熾熱的陽光下辛勤勞作,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衫,在后背留下一片片深色的汗漬。這一路的景象,讓張曉紅越發期待能為改變鄉村做點什么,心中那份責任感也愈發強烈。
抵達瓦屋脊鄉后,眼前破敗的景象讓張曉紅揪心不已。村里皆是破舊的土坯房,墻面裂縫縱橫交錯,像是一張張干裂的嘴唇,土塊伴著干草不時掉落,發出沉悶的聲響。屋頂的茅草被風吹得凌亂不堪,東倒西歪,仿佛下一秒就會坍塌,在風中搖搖欲墜。村里的小路又窄又臟,塵土飛揚,每有行人走過,便會揚起一陣嗆人的灰塵。孩子們穿著打著補丁、辨不清顏色的衣服嬉笑奔跑,他們的笑聲在這破敗的村子里顯得格外清脆,卻又讓人心生酸澀。很多孩子連雙合適的鞋子都沒有,光著腳丫或者穿著簡陋的草鞋,腳趾在堅硬的土路上磨得通紅,有的甚至磨出了水泡,可他們依舊玩得不亦樂乎,對知識的渴望只能深藏在這無憂無慮的表象之下。
走進一戶人家,屋內昏暗潮濕,散發著一股陳舊的、讓人壓抑的氣息,仿佛時間在這里都放慢了腳步。簡陋的床鋪是用幾塊粗糙的木板隨意搭成的,上面鋪著的被子又破又黃,滿是補丁,像一塊破舊的抹布,還散發著一股淡淡的霉味。與頭發花白、滿臉皺紋的老人交談后得知,孩子們因家境貧寒輟學在家,每天天不亮就要隨著家人進山砍柴割草。山上荊棘叢生,孩子們的手腳時常被劃出一道道血痕,可即便如此,他們為了能幫家里減輕負擔,也從不喊疼。晚上,他們只能借著微弱的月光,趴在昏暗的燈光下翻看破舊課本,那些課本被翻得卷了邊,紙張也變得脆弱不堪,仿佛輕輕一碰就會破碎。還有些孩子因山路遙遠險峻,每逢雨天,道路變得泥濘濕滑,一步三滑,便只能無奈留在家中,望著窗外的雨幕,眼中滿是對知識的渴望和無奈。目睹這一切,張曉紅的心被深深刺痛,她握緊了拳頭,在心底暗暗發誓,一定要在這片貧困的土地上建一所免費學校,讓孩子們都能走進課堂,讓朗朗書聲取代這無盡的貧困與沉默。
回到城市,張曉紅顧不上休息,連口氣都沒喘,立刻投入到建校籌備工作中。那時沒有互聯網,信息傳播極為不便,一切都只能靠最原始的方式。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精心整理在當地拍攝的照片,那些照片上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破舊的房屋和艱難的生活場景,每一張都像是一把重錘,狠狠地撞擊著她的內心。她仔細梳理調研資料,親手制作圖文并茂的宣傳冊,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都飽含著她的心血和對孩子們的期望。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情況,她騎著那輛破舊的二八自行車,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四處拜訪可能提供幫助的人。自行車的鈴鐺在風中發出清脆卻略顯單薄的聲響,像是在為她的夢想吶喊助威。
張曉紅首先想到了大學同學,利用課余時間一家一家地登門拜訪。然而,那時大家工資普遍不高,生活開銷較大,多數同學雖對她的計劃表示贊賞,但面對資助請求時面露難色。有的無奈地說:“曉紅,我每個月就掙那么點錢,家里到處都要花錢,孩子的學費、老人的醫藥費,實在拿不出錢幫你。”還有同學勸她:“那地方太偏遠太窮了,建學校談何容易,要征地、要請建筑隊、要買材料,你別白費力氣了。”張曉紅心里雖失落,但沒有放棄,又去找以前的同事。同事們都夸她有愛心,可真正到出錢出力時,愿意幫忙的寥寥無幾。有人好心勸道:“曉紅,你想法是好,但太不現實了,還是把心思放回本職工作吧,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面對種種挫折,張曉紅沒有退縮。她開始研究當地企業黃頁,那本厚厚的黃頁被她翻得邊角都卷了起來,將有可能提供資助的企業和機構逐一標記,每一個標記都是她心中的一絲希望。白天,她奔波于各個寫字樓和單位,哪怕遭遇門衛的阻攔、前臺的冷眼,也從不氣餒。有一次,她去一家企業尋求資助,接待的負責人對她的計劃興趣缺缺,態度還很不耐煩,不停地看手表,眼神中滿是敷衍。但張曉紅沒有被擊退,她鎮定又堅定地拿出宣傳冊,一頁頁翻開,詳細講述每一張照片背后孩子們的故事:“您看,這個孩子為了能多學幾個字,每天在干完農活后,還借著月光看書,眼睛都熬紅了。他們不該因貧困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張曉紅的聲音微微顫抖,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負責人最終被她的執著打動,雖未當場承諾資助,卻表示會考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晚上,張曉紅回到家,顧不上一天的疲憊,認真整理拜訪記錄,不放過任何一個潛在線索,思考下一步的跟進計劃。燈光昏黃,她坐在桌前,手中的筆不停地在本子上記錄著,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都是她為夢想付出的努力。為節省開支,她常常以簡單的泡面和咸菜果腹,泡面的熱氣在她眼前升騰,卻溫暖不了她那顆因屢屢碰壁而有些冰冷的心。為了更廣泛地宣傳建校計劃,張曉紅四處張貼活動海報。她精心挑選人流量大、顯眼的位置,站在搖搖晃晃的梯子上,小心翼翼地撫平、貼正海報,確保每張海報都能完整展示。有時遇到城管阻攔,她會耐心解釋活動的意義,爭取理解與支持,話語中滿是誠懇與堅定。去單位和學校宣傳時,她提前準備好飽含真情的演講稿,每一個字都像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用誠摯的語言感染每一位聽眾,講到動情處,她的眼中會泛起淚光,聽眾們也常常被她打動,陷入沉思。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曉紅在教育研討會上遇到了小學好友林宇。林宇在當地一家知名企業任職,事業有成,且熱心公益,結識了不少各界人士。多年未見,兩人都有些激動。張曉紅懷著忐忑的心情向林宇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和建校計劃,聲音因激動微微顫抖,眼中滿是期待與不安,像是一個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人。林宇被她的堅持和熱情深深打動,當即表示全力支持:“曉紅,你這想法太棒了,我們小時候一起在大院里玩耍,那些回憶還歷歷在目,現在你做這么有意義的事,我肯定幫你!”
在林宇的幫助下,張曉紅結識了許多有能力的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為籌集更多資金,林宇提議舉辦大型募捐活動,并主動承擔大部分策劃和組織工作。那陣子,他們白天四處奔波找場地、談合作,頂著烈日在城市里穿梭,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衫。晚上一起商討活動細節,常常忙到深夜,燈光下,兩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邀請嘉賓時,只能通過寫信或打電話的方式,言辭懇切地闡述活動意義。寫信時,張曉紅會一筆一劃地寫下每一個字,每一封信都飽含著她對孩子們的期望和對夢想的執著;打電話時,她會提前在心里演練無數遍要說的話,聲音溫柔卻有力。
募捐活動當天,現場氣氛熱烈,人潮涌動。林宇站在臺上,繪聲繪色地講述山里孩子的故事,聲音洪亮且富有感染力,他的每一句話都像是一顆石子,在聽眾的心中激起層層漣漪。許多聽眾眼眶泛紅,被那些孩子的故事深深打動。活動成功籌得一筆可觀的資金,張曉紅看著那不斷增加的捐款數額,眼中閃爍著淚花,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心中的夢想之花似乎正在慢慢綻放。
隨著建校工作推進,難題接踵而至。瓦屋脊鄉太過偏遠,交通極為不便,建筑材料運輸成本高昂,遠超預算,建設進度一度停滯。運輸公司以路途遙遠、路況太差為由,索要高額運費,這讓本就緊張的資金更加捉襟見肘。張曉紅和林宇四處奔走,林宇利用企業關系與運輸公司多次談判,一次次被拒絕,又一次次重新鼓起勇氣再談。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向運輸公司的負責人講述孩子們對學校的渴望,講述這所學校對鄉村未來的重要性:“這些孩子的未來就掌握在我們手中,多收的每一分運費,都可能讓他們離知識更遠一步。”最終運輸公司同意降低價格,那一刻,張曉紅和林宇相視一笑,疲憊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為聯系低價供應商,他們四處打聽,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線索,林宇還親自前往工廠查驗材料質量,在顛簸的路上,他忍受著暈車的不適,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為孩子們建一所堅固的學校。
建學校需要老師,那時聯系只能靠寫信。張曉紅和林宇一封封地給師范院校領導和老師寫信,詳細介紹瓦屋脊鄉的教育狀況和建校計劃。信紙上的每一個字都承載著他們的期待,信封上的郵票像是他們傳遞希望的使者。林宇還利用業余時間給應聘老師打電話,耐心解答疑問,他的聲音溫和而堅定,向老師們描繪著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吸引了不少有愛心的老師前來支教。
即便如此,資金仍有缺口。經人介紹,張曉紅和林宇找到醉仙樓老板王強和李芳夫婦。王強、李芳與張曉紅是小學中學同學,同為部隊大院子弟,多年未見,大家先是一陣激動的寒暄。在醉仙樓包間里,張曉紅聲淚俱下地講述了孩子們的困境和建校難題,說到孩子們渴望讀書的眼神時,她的聲音哽咽了,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王強和李芳深受觸動,李芳眼眶泛紅,拉著張曉紅的手說:“曉紅,你做的這事太了不起了,我們肯定得幫忙!”王強也在一旁點頭,堅定地說:“對,這么有意義的事兒,我們必須出份力!”他們當場決定捐款,并在醉仙樓設置募捐箱,發動顧客獻愛心,李芳還利用人脈在熟人圈宣傳,一時間,醉仙樓里充滿了愛心的暖流。
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學校終于建成。嶄新的教學樓矗立在大山之中,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希望的光芒。寬敞明亮的教室、整齊的桌椅、烏黑的黑板、平坦的操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與周圍破舊的村莊形成鮮明的對比。開學那天,孩子們穿著嶄新的校服,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排著隊走進校園。他們的笑聲在校園里回蕩,像是一首歡快的樂章。張曉紅看著這一幕,淚水奪眶而出,心中滿是感動與欣慰。她知道,學校建成只是起點,未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還有教學質量的提升、師資的穩定、孩子們的成長需要她去操心,但只要有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支持,她堅信一定能守護好山里孩子的未來,為他們的生活帶來希望,讓這片貧困的土地綻放出知識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