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洋人1
1832年,郭實臘在澳門創辦首份面向華人的中文報刊《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旨在傳播基督教教義,介紹西方知識。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郭實臘扮演多重角色,既是戰事觀察員,又充當英軍與中國官員的中間人,還協助英軍護送物資,甚至收取費用為鴉片販子充當翻譯。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郭實臘作為英方三名翻譯之一,見證并參與了這一歷史時刻。
他一生著述多達80余種,涵蓋德文、中文、日文、暹羅文等語種,內容繁雜,有關中國的就有61種。
諸如《中國簡史》(ASketchofChineseHistory,1834)、《開放的中國》(ChinaOpened,1838)、《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1831、1832、1833年)》等,從多個角度向西方介紹中國歷史。
同時,他極為重視對中國人的教育,尤其關注女子教育。
他信奉一句古老格言:教育母親,你就教育了一個民族。在他帶動下,其夫人曾開辦女子學校,這成為傳教士開辦女校的開端。
他還開展各類醫療慈善事業,試圖在中國腹地水陸交通便利處建立一所醫院,并以此說服西方教會,派遣至中國的傳教士應接受正規醫學訓練。
雖說他此舉目的是為更好地在中國傳教,但客觀上確實增進了中國對西方醫術的了解,拯救了不少中國人。
總之,他是一個集敬虔主義與浪漫主義于一身,融合牧師與間諜、江湖郎中與天才、慈善家與鴉片販子幫兇等復雜身份的綜合體,堪稱早期來華新教傳教士的典型代表人物。
1852年,郭實臘為實現在中國腹地水路交通便利處建立一所醫院的理想,帶領幾名傳教士,從上海沿長江而上,踏上此前從未涉足的中國西南地區。
一路歷經艱辛,抵達重慶后,郭實臘卻病倒了。
在重慶城逗留兩個月,郭實臘病情未見好轉,眾人盤纏卻已用盡。
他們只好變賣隨身攜帶的鐘表、書籍、地圖、地球儀等小物件,以換取生活費用。
期間,他們嘗試傳教,然而這些“頑固”的中國人,對他們所宣揚的信了就不能再信其他神,也不許祭拜祖宗的耶穌興趣寥寥。
倒是對他們帶來的鐘表、地球儀等新奇玩意,一些離經叛道的中國人頗感興趣。李竹青便是其中之一。
前些日子,一支自南方而來的軍隊攻破重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