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春季
1
洪武五年,正值春季。
大明朝正籌備著第二次向北征伐之事。
為此,開國君主朱元璋投入了大量心思。
整整十五萬精銳騎兵與三十多萬匹戰馬集結待命,蓄勢待發。
這位滿懷雄心壯志的帝王期望借此一役徹底鏟除蟄伏北方草原、持續對大明政權構成威脅的北元殘余勢力。
然而就在臨行前,誰來統領這十五萬大軍成了朱元璋心頭揮之不去的煩惱。
依常理而論,這樣關鍵的一次北伐行動非由他信賴有加且戰功卓著的部將徐達掛帥不可。
可惜的是,多年征戰讓徐達成就赫赫戰勛,其榮耀已然達到巔峰:在洪武三年那次大獲全勝的首次北伐后,他受封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授以光祿大夫等眾多榮譽頭銜,并得魏國公的爵位、世襲特權及丹書鐵券,俸祿更是高達每年五千石。
如此厚遇之下,似乎除了加封異姓王再無其它方式能夠表示更高褒賞——而這恰好觸及到朱元璋內心最為在意之處。
要知道,朱元璋雖未否定存在異姓諸侯的可能,但他決不允許任何一位活著的將領被授予如此權高位重的稱謂,這是他堅守的原則之一。
因此,在任命徐達一事上便出現了矛盾:如果放棄這個最可靠人選又令人難以信任其他將領接手這樣重要的任務,畢竟這次出征所投入的不僅是龐大的兵力資源,更幾乎耗盡了全國可調配力量。
一旦失誤不僅會使北伐功敗垂成,還可能嚴重影響整個王朝根基穩固,反過來想若依舊啟用徐達則又擔心對方因屢建大功而導致功高震主的問題。
正當陷入糾結之時,他的愛妻馬皇后提出了個建議——與徐達聯姻,通過建立親密關系來增進彼此信任,同時也是另類形式上的嘉獎。
經過考量,朱元璋最終采納了這個方案。”那爺告訴你,這些秧苗可不是普通的水稻,是能帶來金山銀山的寶貝疙瘩。”
朱橚說著,眼睛里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這可是新改良的稻種,一畝地能打八百斤糧!而且適應性極強,在北方一樣能長得好!等秋天豐收了,我們不僅能吃上更多白米飯,朝廷還能省下不少屯糧的錢。”
小柔聽得瞪大了眼,難以置信地問道:“真有這么神奇?奴婢從未聽過世間竟有如此優良的稻谷。”
朱橚得意地翹起嘴角:“當然真!要不是爺親自盯著、親自試驗,這種好東西也輪不到咱們先種。
等到技術成熟,推廣出去,天下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
另一邊的大本堂內,氣氛卻與偏殿的輕松截然不同。
朱元璋聽完宋濂結結巴巴的解釋后,臉色愈發陰沉。
皇子們竟然逃課,還是當著五經師宋濂的面,這讓龍顏大怒。
他沒有多說,只留下一句話:“退堂以后給朕一份交代。”
轉身出門時,朱元璋目光落在晉王朱棡身上,淡淡地道:“你也回去吧,今日的功課不算,明日加倍補齊。”即便對這位聰慧的皇子頗為欣賞,但他仍無法容忍絲毫懈怠。
回到乾清宮,朱元璋獨自坐在書案前,將這件事默默盤算了一番。
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個個天資不俗,可若是沒了管教,難免貪玩成性。
尤其老四和老五,從小便桀驁不馴,如今居然膽大包天地敢曠課,實在令人憂心。
正在此時,宦官急匆匆前來通報道:“陛下,燕王和齊王在外面候旨,請問是否召見?”
聽到這里,朱元璋眉頭鎖得更深了。
這兩個兒子果然跑來請罪了,只是不知是否真心悔過。
他冷冷道:“讓他們進來!”
“你可知我這稻谷種植,產量如何?”
小柔憨態可掬地搖頭:“奴不知曉。
不過,爺您種的東西定非凡品。”
朱橚頗為受用小柔的稱贊。”告訴你吧,我種下的水稻,在北方畝產可達千斤以上,且能一年兩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