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燎原之勢
鄖陽山區(qū)位處國之中部,山大谷深,林密土肥,得之者甚至可憑其為基業(yè)之覬覦天下。
元末明初,朱元璋派鄧愈率大軍驅趕鄖陽山區(qū)的居民,將鄖陽列為最大的封禁山區(qū)。
「空其地,禁民不得入」,并設重兵扼守盤查,禁民進入。
明中期后伴隨著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又因為連年的天災**,失去土地的農(nóng)民數(shù)以千百萬計,遍布于國中。
鄖陽山區(qū)內有廣袤的山野沃土,加之長久以來的封禁,逐漸使得越來越多人鋌而走險逃入山區(qū)之中求生。
明廷幾次驅逐,甚至派遣軍兵鎮(zhèn)壓,但是最終還是收效甚微。
明成化十二年,明廷改變了方略,認為堵不如疏。
于是便于原先鄖陽府城的基礎之上,設立鄖陽府,府治鄖陽府城,使流民就地附籍,直接對鄖陽山區(qū)流民進行管理。
因為流民的問題遍及各地,于是鄖陽府撫治面積不斷擴大,規(guī)模最大時,曾轄四省八府九州六十五州縣。
鄖陽府不同于其他的府州,實際上更像是一個特區(qū),一個擁有著極大權柄的特區(qū)。
勛陽府的主管,稱為鄖陽提督行臺,簡稱為「鄖臺」。
后為協(xié)調鄂豫川陜四省處置流民事宜,湖廣行都司的所在也被設在了鄖陽府的府治鄖陽府城。
湖廣行都司分隸七衛(wèi)八所,官兵最高峰甚至達到十幾萬之眾。
鄖陽府城雖然只是一府之府治,但實際上的規(guī)模卻并不下各省之省城。
鄖縣如今早已經(jīng)不是當初襄陽府均州下轄的一個小縣城,而是已經(jīng)成為連接陜西、湖廣、河南、四川四省間的重鎮(zhèn)。
這些事情陳望自然都是知曉。
白土關一戰(zhàn),陳望之所以主動出擊在大破流寇之后,親自率軍追擊二十余里,正是因為陳望有圖謀鄖陽之心。
托天王常國安正是陳望故意放走往北,而整世王王國寧領兵往南,陳望也是聽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