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百舸爭流
“兩萬的白銀,兩萬石的糧食,天底下最賺錢的生意,終究還是這無本的買賣。”
陳望神色如常,并沒有和陳功一樣喜形于色。
權既在手,寰宇可驅,之所以能夠去做這無本的買賣,說到底還是手中的權柄。
楊嗣昌領兵轉去襄陽、鄭崇儉領兵轉入河南,如今整個鄖陽、漢中兩府都歸屬于他的統管之下,民政上的事情他管不了,但是軍事之上大小的諸事都皆在他的一念之中。
雖說那些平民百姓的手里沒有多少的錢財,但到底他們人數眾多,聚少成多,恐怕不比單從這些富戶士紳的手中搜刮出的糧草金銀要少。
“無本的買賣是好做,但是終究不是正途。”
陳望很是清醒,并沒有因此而喪失理智。
歷史上的張獻忠、李自成、左良玉等人便是前車之鑒。
前期大量的搜刮錢財,致使其擁有了大量的啟動的資金,得以發展壯大,扶搖直上。
但是隨著積蓄搜刮而來的金銀逐漸用盡,內中的弊病也就逐漸的暴露了出來,最終整個勢力因此受到影響,開始不斷的崩解。
“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哪怕坐擁金山銀山,若無進項終有一日也會走到山窮水盡之時。”
“扣下這個季度作為軍費的銀錢,其余的銀錢糧草全部運回漢中府內,漢中府的發展決計不能停下。”
“漢中府內部讓王元康按照原定的計劃繼續挖掘深井,修建水壩、水車以及蓄水塘等水力工程。”
明年便是崇禎十三年,一場比起十二年還要嚴重的旱災將會席卷大半個漢中府境內,干旱將會導致漢中發生大規模的饑荒。
漢水一些小一些的支流甚至都為之而斷流,只有漢水兩岸土地受到的影響較小。
要想將受災的情況降低最小,只有興修水利,提前做好準備。
只要渡過了崇禎十三年的旱災之后,此后百年之內便一直沒有再被旱情所困擾,后續也只是遭受水澇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