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72.
“太后無需擔憂,如今陛下有正統(tǒng)之位,將士用心,即便有三五跳梁小丑,也動搖不了局勢”
頓了頓,林洛繼續(xù)道:“當務之急,與其去防備這些未曾出現的麻煩,倒不如召集天下義士忠臣并委以重任,等到這些忠臣良將占據大位,陛下的位置自然穩(wěn)固如磐,誰也無法動搖”
何太后略微沉吟,點了點頭:“你可知都有哪些忠臣義士?”
“王邑、張揚、荀彧、劉虞、孔融、楊彪等人都是忠臣。”
緊接著,林洛將幾人的大致情況講了一下。
王邑任河冬太守,封安yang亭侯,在河冬得官民愛戴。獻帝東遷經過按邑時貢獻糧食。歷史上后因受曹孟德猜忌被調許du擔任大司農。王邑的調離還引發(fā)過衛(wèi)固叛亂。
張揚則是割據河內的實力派。獻帝東遷后盡力供應糧食,并說服劉表供給資金修建宮殿。局勢稍微平穩(wěn)后,張楊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雒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按照原本歷史的軌跡,后來曹孟德圍呂布于下.邳。張楊素與呂布關系不錯,想要出兵相救卻因實力不足而辦不到,于是出兵東市,遙為呼應。不久,其部將楊丑殺張楊以應曹孟德、致使曹孟德盡收其部眾。
荀彧有王佐之才,心系漢室,按照原本的歷史,他后來成為曹孟德的謀臣,曹孟德稱其為“吾之子房”,在曹孟德平定北方的過程中兩人配合默契,但是兩人之間始終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鉤那就是荀彧心系漢室,當初之所以棄袁紹奔曹孟德就是認為曹孟德可以擔負起振興漢室的重責,所以荀彧是盡心盡力輔佐曹孟德;然而當曹孟德足夠強大時他的野心也ri益砰丈,這是荀彧所不能容ren的。終于在212年曹孟德意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之時,荀彧表示明確反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但是曹孟德早已羽翼已豐荀彧無力阻止,于是郁郁而終。
至于劉虞,則是劉氏三牧之一,德高望重的地方實力派。劉虞年輕時曾經跟蓋勛,袁紹等人約定一起守護漢室;也是個妥妥的qing懷擋。天下大亂后,獻帝曾派遣劉虞之子劉和到y(tǒng)ou州聯(lián)絡劉虞,但是道遠阻s,后反而被袁術抓獲。劉虞因為跟公孫瓚發(fā)生矛盾,被公孫瓚打敗并斬殺。
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傳說中的“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后兼領刺史。喜歡宴請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幾烈,歷史上因觸怒曹孟德而被殺。
楊彪則是弘農郡人。東漢末年名臣,太尉楊賜之子、名士楊修之父,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歷任侍中、五官中郎將、衛(wèi)尉等職。漢獻帝時,楊彪歷官三公。歷史上權臣董卓意圖遷都時,他據理力爭。獻帝東遷時,楊彪盡節(jié)護主。曹孟德挾獻帝定都后,將楊彪下獄,獲釋后又任太常。他見漢室衰微,便詐稱jiao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絕出任太尉,改光祿大夫,待以客禮。
想到這里,林洛搖了搖頭,歷史上這些漢室忠臣若是都能得到重用,想來即便不能阻止大漢覆滅,也可以延緩很長時間。
當然了,另外還有董承,楊奉,種輯,韓暹,楊定等人也多多少少在獻帝身邊出過力;后面多由于反復無常被曹孟德,劉備等人斬殺。很大程度上這些人僅僅是反復小人,一方面他們保護漢獻帝東歸,一方面又挾持獻帝希望謀取更大的正治利益;并不是真正心向漢室。值得一提的是楊奉,韓暹兩個二貨;智商之低,人品之劣令人嘆為觀止。做到了誰用他們誰倒霉的地步。像蓋勛,皇甫嵩等人心向漢室;但是死的太早,所以也并不能跟漢獻帝接上頭。
聽完,何太后思考了一番,這些人的名字他只聽過孔融、劉虞等人,其他幾人卻是并不清楚。
只不過這些人目前要么遠離朝堂,要么為漢家江山固守四方,距離并不近。
“可靠嗎?”
“時移世易,人心都是會變的。想來只要太后能安撫好文臣武將之心,這天下之大,終究還是大漢的”
何太后掃了一眼林洛,美目流轉,輕聲道:“看來你確實對如何穩(wěn)定大漢天下,如何維系陛下的安危有所考量,是哀家錯掛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