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故宮記憶(10)
當前,博物館對公眾的免費開放已逐步成為現實,但這并不等于說博物館就可以不顧或忽視經濟效益,因為對公眾免費的背后是政府在財政上的更大投入,而財政收入大部分是從納稅人那里得來的。只有辦好陳.列展覽,充分滿足觀眾需求,實現社會效益,其經濟效益也才能得以體現。
博物館是社會公益性組織,承擔著一-定的社會功能,而我國歷史類博物館的主要社會功能,就是通過文物展覽,使觀眾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線索,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從中獲取知識受到教育,從而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蘇亦倘若博物館的文物陳列缺乏必要的知識信息量,觀眾從中獲取的知識便受到局限,其社會功能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博物館文物陳列的側重點,應該放在對文物歷史信息的揭示和詮釋方面。如果側重點放在展示文物的物理形狀上,希望用展品的精美度和稀有度來吸引觀眾,文字解釋也僅限于卡片式的簡單說明,這種展出和現代工藝品展覽已無本.質區別。
其最終結果是展覽與消費者的主要需求相脫離,導致門庭冷落和博物館社會功能的缺失,文物展出將沒有意義。
文物陳列的方式與內容必須考慮到觀眾的接受程度,要辦觀眾看得懂的展覽。文物陳列有較強的專業性,如果脫離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忽視對文物歷史內涵的必要解讀,珍貴的文物就失去了其歷史價值,變成了--件單純的藝術品,甚至還是一個“看不懂”的藝術品。
舉例來說,筆者曾參觀過國內某大型博物館的青銅器展覽,在展品的文字介紹方面,諸如“青銅觥“、“青銅觚”、“青銅甑”、“青銅話”就是對展品名稱的簡單指稱,普通觀眾連最起碼的器物名稱都認不全,更談不上通過展品獲取知識。
如果.在陳列的背景版面上列有較詳細的通俗介紹,除了器物的名稱、年代.出土地點.館藏單位以外,還有用途、制造方法.加工材料和工藝水平的發展、器型變化、社會背景、歷史價值、生僻的字標有讀音、銘文有翻譯解釋,才會起到良好的展示效果,蘇亦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知識普及功能。
此外,在文物陳列中還可以通過標志牌.播放短片、泥塑復原等方式作為輔助手段,詳細解讀文物的歷史背景和工藝制作流程,啟發觀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欣賞展覽理解展品的深刻內涵,激發觀眾的共鳴。
在前述“以物為主”的博物館改革中,物品的“精美程度”代替了物品的“歷史地位”。成為展品選擇的主要標準。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代表器物.如青銅之于三代,三彩之于唐,青花之于明清。如果忽略展品的歷史地位,僅從其精美程度出發,很容易造成展館內同一時代。
造型類似的工藝精品占據了半壁江山文物成為--件件孤立的展品,這不僅會割斷文物之間內在.的歷史聯系,也會給觀眾帶來審美疲勞。
博物館文物陳列應該在展品的編排中呈現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與學校學習歷史的方法不同,博物館是用實物來見證人類社會的進步,用更直觀的方式讓觀眾了解歷史和認識文明。
所以,博物館文物陳列不僅僅是精美物品的集中展出,而是要充分利用展品本身來顯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呈現文明發展變化的脈絡。對此.河北省博物館《金縷玉衣的故鄉--滿城漢墓陳列》作了很好的示范。滿城漢墓出土文物頗豐,銅、鐵、金、銀.玉、石.陶等文物齊全。由于同質地文物有著不同功能,如果采用傳統的陳列手段,按照文物的質地分為銅器、鐵器、陶器等,勢必會造成功能各異的文物被編排在同一類中,不僅模糊了同功能文物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變化,也會使觀眾難以理解。
于是,河北省博物館改用按照文物的功能來.分類,劃分為“飲食●炊具”、“燈具”、“爐具”、“娛樂●梳妝●盟洗器”、“醫藥●計量器”、“工具”、“儀仗●兵器”、“車馬器”、“帷帳帳鉤”、“器具飾件”等12個展示組。
這種陳列體系的變革,貼近了生活,相同功能文物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變化也一目了然,從而增加了觀眾的興趣。該展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被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之一。
所以,選擇展品的標準,應兼顧文物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選擇具有明確的時空坐標,且與文明發展密切相關的具有標志性的器物作為展品,通過展品編排來反映歷史的變遷和文明的發展。對于時代相近且器型、工藝手法相同的器物不宜過多重復出現。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博物館陳列也要不斷改革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