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北大中關園
當時中科院也在這一帶建房,負責基建的機構時稱西郊辦公室。北大稱中關園后,他們隨之采用中關村地區的稱呼。自此,中官村才成了后來大家熟知的中關村。
馳名中外的中關村,就是這么來的。
1952年1月,三校調整委員會制定了建筑計劃草案,在1952年底完成的中關園新建教職工宿舍,總面積達到萬平方米,其中最大戶型100平方米的20戶,最小戶型24平方米的30戶。
一開始,建筑面積并沒有超過100平,最大的戶型也就是75平一套,不過,在建設的過程中,就有人提出來,75平一套的房間對于人口較多的家庭來說根本就不夠用。
然而,建都已經建了,怎么辦了?
其實也很好辦。
委員會決定將已建好的50平方米房屋兩套并成一套,一下子就變成100平的大戶型了。
分房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同系的教員盡可能安排就近居住。因此,這個年代的北大教師之間,關系都比較好,因為很多人,一住就是幾十年,幾十年的同事加鄰居,左鄰右舍之間,自然而然會結下極為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也會延續到各自的子女之間,也就是。
北大所謂的家屬院孩子之間的友情。
當年時代特色,講究謙讓,人口多的住大戶型,人口少的住小戶型,當時房租的確定也十分簡單,一律按每平方米每月元計算。
產權肯定還歸北大所有。
那時的中關村名聲不響,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村子,地廣人稀,樹多車少,中關園旁邊的大馬路最開始還是爐灰渣兒鋪就的土路。
車子開過的時候,煙塵四起,有時候,刮起風來,都能把人折騰得灰頭土臉。
但,住在中關園之中,也不乏大牛。
錢鐘書、張岱年、任繼愈、洪謙、黃昆、程民德、徐光憲、胡世華、朱德熙、林燾、吳興華等大佬,都曾在中關園工作、生活。
要是出版社的編輯,當年來此約稿,走上一圈就收獲豐厚,能拿到好幾位名家的稿子。
蘇亦之所以過來中關園,那是因為高銘先生就住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