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俞先生的預言
他只是簡單帶過。
用春秋筆法講戰國封建說,還挺應景的。
講述戰國的城市發展。
是沒法僅僅說戰國的,必須提及春秋,沒有春秋何來戰國啊!
“西周初年,統治者據宗法制新分封的諸侯,紛紛筑城立國,從而出現了中國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而第二次城市建設高潮則是在春秋后期至戰國時期……”
俞先生的聲音輕緩,還帶著南方人的柔和,有點口音,卻不濃厚,這也正常,誰讓他上海出生的江蘇人呢。
而且中小學都是在上海讀的,還念過三個中學,大夏、敬業和光華,都是上海老牌的中學。
說話之間,不自覺地就帶著上海腔,雖然不是上海特有的吳儂軟語,但南方人的特征顯露無遺。
他的話語,聽起來確實讓人舒服。
而且,也不是那種一成不變的,很催眠的語調。
“城市建設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經濟的發展。兩周之際,古代中國進入鐵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由使用木石工具的鋤耕農業飛躍發展為使用鐵木工具的犁耕農業。農業生產的飛躍發展帶動了工商業尤其是私營工商業的蓬勃發展,這就為城市的興起提供了基本條件。”
說完,俞先生問,“同學們知道是什么原因直接推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的城市建設嗎?”
有學生回答,“是社會經濟發展。”
“這個是間接因素,卻不是直接原因。”俞先生否定了。
同學們苦思冥想。
又有人下意識望向蘇亦。
俞先生笑,“你們小師兄是你們小師兄,你們是你們,不要形成依賴性,要多思考,而不是直接獲知答案,同學們可以猜一猜。”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