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現代都弄不明白考啥古?
這都跟他早些在考古所的工作經歷有關。
1954年畢業后,俞先生被分配到考古所,參加了半坡的發掘。還挖了一個月的白鹿原唐墓。夏鼐先生就讓他寫白鹿原的發掘報告,所以當時在西安唐墓分期方面做了一點工作。1955年報告定稿,1956年發表。
俞先生寫白鹿原報告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收集漢長安城的材料,并作實地調査,結果找到了阿房宮遺址。又在灃西發掘了半年,從陜西龍山到東周。
這段時間,對俞先生來說至關重要,田野能力飛速提升。
大家都疑惑,阿房宮遺址是怎么被發現的,這部分就有俞先生功勞。
只不過阿房宮遺址的面積,一直到李毓芳先生當阿房宮考古隊領隊以后,才確認阿房宮因為戰亂沒有來得及建完,并沒有杜牧《阿房宮賦》描述的:
“它從渭南到咸陽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宮殿高聳,遮天蔽日。它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
更沒有被大火付之一炬。
所以了解這些前輩的經歷,也是學習考古學一個好的切入點。
蘇亦一直鼓勵大家從人物關系學習考古學,了解俞先生的生平,很多考古常識,自然而然就梳理起來。
有了這段經歷。
俞先生在講解秦漢考古的時候,必然會講到漢長城遺址,講到阿房宮遺址。
這兩個都是八十年代以前,秦漢考古最出名的考古遺址。
跑題了。
回到俞先生當年在考古所的工作經歷。
1955年底,俞先生到洛陽跟夏先生搞黃河水庫調査。
1956年初,他到三門峽搞棧道調査,坐羊皮筏子過了黃河,找到了很多唐代、北魏甚至漢代的題刻。那天共發現了一百多處。當天晚上到洛陽,第二天他就給夏先生寫信,寫了十六頁紙。
夏先生立即決定正式勘察,調了五六個人,干了ー個多月。之后在陜縣劉家渠挖了半年多的漢代和隋唐及宋金墓葬,并找到了陜縣上村嶺的號國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