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章:回新會
這位老鄉姓何,名字不清楚,老爹蘇哲也沒介紹清楚,只是讓蘇亦喊人家何大叔。
在汽車站碰面的時候,老爹蘇哲還特意給對方送了一些特產,作為感謝對方,還各種囑咐蘇亦路上要聽話。
何大叔,既然被喊成大叔,年紀也不會小到哪里去,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是從新會過來廣州公干的國企干部。
整個人,跟保姆一般的陳飛不一樣,一路上基本上很少提醒蘇亦什么,倒是一路上都在各種抱怨。
尤其是對新會的交通,更是抱怨不已。
乘坐汽車的時候,就一直在吐槽,“也不知道啥時候,我們新會啥時候,能夠有火車站,這個年代啊,真的是越來越回去了,甚至連民國都不如了。”
一個十幾歲一幅學生仔打扮的蘇亦,在廣州通往新會的長途汽車上,難掩自身獨特的氣質。
七十年代的時候,新會地區并沒有火車站,或者說,一直到后世的新會站建成,新會地區都沒有火車站。
然而,早在民國時期,新會是有火車站的。
也就是著名的新寧鐵路。
這條1920年全線建成通車的新寧鐵路,也是中國鐵路史上第一條國人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籌經費修筑的民營鐵路。
然而,38年因為抗戰需要,整條新寧鐵路被破壞,拆除。
到了后世,新寧鐵路僅剩下北街火車站遺址。
78年嘛,臺山寧城火車站也沒內拆除。
說了這么多。
就是想表述,蘇亦從廣州返回新會,沒法坐火車了。
這一錄下來,水陸兩線一直在變幻。
“到了潭江,火車停下來。車輪沒有動,外面的景物卻開始慢慢地移動了。這不是什么奇跡,這是新寧鐵路上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933年6月6日,巴金先生乘坐新寧鐵路火車從會城來公益訪問,寫了散文《機器的詩》,成為江門人文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說到輪船載火車渡江,老人回憶了當時的場景,他說那個船主要是用來載火車過河,不是載人的,火車過去后,船就停在那里了。再有火車來,就再載著火車過河。它的任務就是載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