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章:燕園記憶
此時的北大歷史系所在地文史樓,跟后世豪華版的人文學苑比較,確實略顯寒酸,卻充滿了歷史的韻味。
一路上,錢立群還跟蘇亦分享一下燕園建筑的歷史。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蘇亦復試的時候,可能需要。
“相比較之前的燕大,現在的北大大了不少,這些年陸續購買了北部和西部的承澤園、鏡春園、朗潤園,主要用于興建教師公寓。燕園北面就是圓明園遺址,不可能擴建,因此整個校園建設主要向東、南擴展。五十年代的時候,北大補充燕大未來得及修建的建筑:第一教學樓、文史樓、地空樓、化學樓、生物樓、哲學樓等都是在墨菲的設計框架下建造而成,并努力與燕大建筑風格保持一致。”
說到這里,錢立群就剎不住車了,“燕大當年的校園規劃還是很有野心的,只是由于民國時期戰亂頻繁,燕園周圍的園子也都是大地主大名人,想要購入周邊的這些園子,難度很大,所以當年墨菲設計的校園效果圖并不能夠完全實現,建國后,咱們北大合并了燕大,才得以補全這些建筑。”
“其實,燕大要不被合并,想要擴大成現在北大的規模,還是很難的,二十年代,燕大建校的時候,鏡春園仍屬大總統徐世昌所有,這樣一來,就有些尷尬了。因為當時朗潤園已經被燕大租用作為教職工住宅了,中間隔有鏡春園,不能通行,必須繞道東門外來往,很不方便。所以當時,燕大方面一直想購入鏡春園,曾多次跟徐家洽談,不過因為抗戰擱淺,實際上,就算不是抗戰,徐家人也不想賣。”
說到這里,錢立群停頓一下,“嗯,現在朗潤園也是教職工的宿舍,你們考古教研室的主任蘇秉琦先生就住朗潤園,還有東語系的季羨林先生也住朗潤園,以后你成了宿白先生的研究生,估計沒少要跑朗潤園的,因為宿白先生也住朗潤園,咱們很多文科教授都住朗潤園,以后你有得跑了。”
蘇亦笑,“那我預先祝賀錢教授入住朗潤園吧。”
錢立群笑,“臭小子,還調侃我,想不想聽燕園建筑歷史了?”
蘇亦做出聆聽狀。
他前世來過北大參觀多次,卻終究不是北大學子,再說后世的北大建筑物,擴建太多,燕園的校園軸線已經廢掉了。
錢立群作為過來人的分享,對于蘇亦來說就是一部行走的北大回憶錄。
錢立群很滿意他的態度,繼續說,“校園的擴建雖然部分采用了墨菲最初的設計,但難免受到當時校園規劃理念和設計者個人思想的影響。建國初期以莫斯科大學為代表的蘇聯大學建設模式深深影響了全國高校的建設。北大新建的南部宿舍區基本采用典型的蘇聯網格型設計模式。”
似乎對于蘇聯大學的建筑模式,錢立群并不是那么喜歡,“不過,建筑風格,跟燕園原有建筑物也算是一脈相傳,尤其是,52年的時候,清北,燕大三校建委會主任就是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所有咱們北大新建的仿古建筑,在藝術價值上并不比墨菲的差,實際上,燕園的設計建造,世人多熟知墨菲,卻往往忽略了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呂彥直。”
說到,呂彥直,錢立群惋惜道,“呂彥直,民國時期的建筑大師,被稱為咱們中國近現代建筑的奠基人,很有才華,跟梁先生一樣,都是在中國近代建筑史重要的人物。奈何,英年早逝,當年他給墨菲當助手,參與了燕園校舍的規劃、設計,做了大量的工作,不過,讓他名聲大噪的還是設計建造了中山陵,嗯,跑題了。”
如果去參觀過中山陵,就能夠感受到呂彥直的設計有多讓人驚艷了。
對于呂彥直,蘇亦也充滿惋惜之情,“天妒英才。”
錢立群望著他笑了笑,意味深長,繼續說,“58年,陸平校長開始主持了北大的規劃方案,直接把東門確定為了新北大的主入口。此外,除了傳統東西主軸線外,沿著圖書館、文史樓、哲學樓、再向東直通東大門的軸線成為新的軸線。以后,你要在燕園迷路,直接按照這幾條軸線來參考,應該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