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恐計敗于河南
第256章恐計敗于河南
魏州州府一派忙碌景象,較之都中兩省都不遑多讓。
張岱清早進城,遞帖入府,一直等到了正午時分,才總算獲得了宇文融的接見。
“張六郎,又見面了!”
宇文融與張岱印象中模樣沒有太大的變化,仍是一副精力旺盛的樣子,見到張岱后只抬手一指堂中座席示意他入座,然后又低頭看著案上文卷并說道:“今日覽卷才知你那義造織坊濟人四千八百余,凡涉民家三千余戶,私人救災(zāi)有此成就,當真可獎!
當下魏州凡所治民九萬余戶而已,三千幾戶受災(zāi)之家因張六郎一計保全,也為州府省力頗著,我也應(yīng)當向你道謝!”
“使君言重了,某所用計數(shù)州之間,用心如一卻功有輕重。魏州此間能成宏業(yè),亦使君居治帶挈,并非一己之功。況凡所用料,皆惠妃節(jié)省妝奩脂粉之資以作布施,某所用者,一腔心力而已。”
張岱聽到宇文融的夸獎與道謝,便也欠身說道。
魏州作為河北雄州,開元年間戶數(shù)最盛時達到了十二萬戶之多,僅魏州城一地便居戶數(shù)萬,乃是首屈一指的河北大邑。而到了安史之亂后的元和年間,戶數(shù)則銳減到了六千九百、尚且不足七千戶。
這固然是因為當時魏州作為魏博節(jié)度使轄區(qū)而割據(jù)存在著,使得朝廷不能完全了解和掌握魏州戶數(shù),但數(shù)字如此懸殊的差距,也足見戰(zhàn)爭對當時的河北所造成的破壞之深。
張岱這座織坊與三千幾戶魏州百姓構(gòu)建起了聯(lián)系淵源,這數(shù)字自是頗為可觀,而若放在安史之亂后的戶籍數(shù)來對比,比例更是夸張的驚人。
所以宇文融這夸獎倒也不是過譽,以如今織坊所覆及人口戶籍的體量,若是在經(jīng)營過程中發(fā)生什么大的波動,那也是足以影響到整個魏州平穩(wěn)與否。
宇文融案事繁忙,倒沒有太多時間與張岱閑聊寒暄,詢問了一下張岱入州的計劃和目的,當?shù)弥獜堘肥掷镞€有兩萬多貫的錢貨可供分配后,他當即便又在滿案文牘中翻找起來。
“如今那織坊所在是在王莽城南?我記得那里并無大道、距離河渠也遠,織坊納人眾多,絲麻布帛、飲食物料的出入想是都有許多不便吧?”
翻找片刻后,宇文融才抽出一卷圖文,在上面稍作勾劃后便又對張岱說道:“今將織坊遷至魏縣狄公祠附近,其地比近西渠,可以勾連御河,你意下如何?”
狄公祠就是武周年間狄仁杰出任魏州刺史、州人為建而后又因其子暴惡而被砸的那座生祠,張岱接過宇文融遞來的圖籍略加端詳,頓時便喜上眉梢。
之前崔沔對此并不感冒,所發(fā)派給的地點也是卑惡之地,距離州城二十幾里,距離航道則就更遠了。
這幾十里的路程乍看或許不遠,但若考慮到織坊的經(jīng)營每天都需要物貨的出入,經(jīng)年累月進行下來,每年單單運費怕不是就要多支出幾千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