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一河之隔,別樣天地
不過這些提議在當時都被宇文融所否決,然而如今其人入州之后卻將這惠商政策執行的更加豐富。
免費食宿、提供倉邸、減免稅收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哪怕張岱此行不是為的經商謀利,都想運點東西入市銷售一番。
之所以前后態度不同,自然是因為宇文融身份發生了變化。之前的他是戶部侍郎、御史中丞,并兼河南河北諸使職,是賑災的總指揮,朝廷賑災的政令和人力物資由其一力統之,考慮問題自然也要從大局出發。
可是現在的他各種朝職都遭奪,只擔任魏州刺史一職,雖然還有使銜沒有被撤除,但也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樣掌握那么大的人事權力,所以便索性充分發揮魏州的地理優勢,通過各種政令將各路行商都吸引到魏州來。
大唐是一個幅員遼闊的龐大帝國,而不是什么領土狹小的割據政權,哪怕一地受害甚重,但也可以通過跨地域的資源調度來渡過難關。所以任何以區域性的視角來解讀唐代各種問題的嘗試,都注定不得要領、偏頗狹隘。
當宇文融失去了統籌全局的權柄能力后,立刻便利用手中現有的職權來盡可能多的吸引人事資源向其靠攏。
其各種惠商政策看似放棄了數量不菲的關市之稅,但所獲得的卻更多,各地商賈爭相輸貨于此,使得遭災后的魏州仍然物資充沛,物價也能保持平穩,維持了整體局面上的穩定,同時擁有了極大的潛力和運籌空間。
說句不好聽的,兩岸這些舟船店肆中的商貨真的是那些商賈的嗎?誰有權、誰有槍,就是誰的!現在不搶你是因為不需要,局面真要到了那一步,事用誰教?
因為魏州境內商賈云集,張岱一行的到來也沒有引起什么轟動,魏州州府更加無有表示,只有他一個堂兄張峪帶著幾名家奴在這里迎接他。
“六郎是進城入宿,還是直去織坊?”
<divid=“pf-15812-1“data-format=“audio“data-lazy=“false“>
張峪將張岱接上岸之后便開口問道。
“還是去織坊吧,隨從人員不少,出入城池也不便利,明早再遞帖向州府拜見便是。”
張岱想了想后便說道,汴州的遭遇也讓他心生防范,不知道宇文融見到他又會是怎樣的態度,所以便打算先處理好此間的事務再去見宇文融。
魏州的織坊位于王莽城附近,地處王莽河故道,土地都已經有些鹽堿化,而且左近交通也不算便利,所以劃出建立織坊。
這還是崔沔在州時所做的安排,如今想想其人大概從去年那時候就有點不爽自己派人入州滋擾了。
魏州這里雖然沒給多少優待,但卻收撫了數量最多的婦孺,如今的織坊中足足有將近五千人接受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