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禁里料所
“三千石之地作為禁里料所?!”不單單是久我晴通,就連一向鎮(zhèn)定的近衛(wèi)晴嗣都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要知道,自從承久之亂以后,鐮倉幕府就將禁里料所(禁里御料所、皇室御領(lǐng))大肆侵占。而禁里料所就是用于禁里御所的修繕費用,以及皇室的日常開銷。
最典型的是越前吉田郡的河合莊,這個莊園每年要固定繳納一百八十貫文銅錢,永正(1504—1520年)、大永(1521—1527年)年間,朝廷曾兩次委派公卿甘露寺元長擔(dān)任河合莊的“申次”,督促朝倉家將河合莊的年貢進(jìn)行上繳。
盡管天皇在鐮倉幕府開創(chuàng)之后就逐步淪為武家的傀儡,但不是所有的天皇都甘于忍受傀儡的地位,其中有幾位天皇就站起來反抗幕府的統(tǒng)治。這種天皇起兵反抗幕府的行為有一個可笑又可憐的專有名字——御謀反。
在扶桑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御謀反有兩場:承久之亂、元弘之亂。這兩次御謀反恰好位于鐮倉時代的一頭一尾,“承久之亂”讓鐮倉幕府走向鼎盛,“元弘之亂”讓鐮倉幕府走向滅亡。
原本,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正式創(chuàng)立鐮倉幕府后,并沒有對皇室、朝廷施加太多的壓迫,依舊讓皇室、朝廷保留了不少的實權(quán)和領(lǐng)地,實行一種很別扭的“公武合體制”。
后鳥羽上皇并非豬突魯莽的無謀之輩,他知曉朝廷與幕府之間“遲早必有一戰(zhàn)”,很久前便著手籌劃,多方布局。
白河法皇首開院政的時候,在院廳御所北側(cè)的部屋設(shè)立北面武士,負(fù)責(zé)拱衛(wèi)上皇,是院廳直屬的武裝力量。
在鐮倉幕府頻繁更迭鐮倉殿的人選時,后鳥羽上皇便趁機(jī)招降納叛,拉攏了一批新銳武士,駐扎于院廳御所西面,故而得名西面武士。
不僅如此,后鳥羽上皇還對東國各地的武士進(jìn)行游說,希望這些武士能棄暗投明,陣前倒戈。
但后鳥羽上皇顯然低估了坂東武士的對尼御臺北條政子與已故鐮倉殿源賴朝的忠誠度。
三浦義村在收到后鳥羽上皇的密旨后,當(dāng)即選擇上交至尼御臺北條政子與執(zhí)權(quán)北條義時的府上,表明自己絕無貳心。
如此一來,朝廷與幕府之間算是徹底扯破臉,再沒有轉(zhuǎn)圜的余地了。
后鳥羽上皇討幕的令旨四處流傳,聞聽到的幕府武士無不心驚膽戰(zhàn),不知所措。畢竟古往今來,天子萬世一系,有如日月神明一般。
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人心驚惶,有的保皇,有的佐幕,自然最多的還是茍且的。“尼御臺”北條政子便召集東國的御家人們,流著熱淚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講演:“故右大將草創(chuàng)鐮倉,傳至于今。諸君遭遇際會,世保富貴,恩深江海,豈無報效之志。今讒臣構(gòu)難,熒惑天聽。諸君欲砥礪名節(jié),宜速斬秀康(藤原秀康,和田秀宗之子)、胤義(三浦胤義,三浦義村之弟)等,以全三將軍之遺業(yè)。如有欲應(yīng)院宣者,決去就于今日矣。”
北條政子的一番話讓東國的御家人們猶如醍醐灌頂一般,他們仔細(xì)一想就知道,沒有鐮倉殿帶頭,這些武士一輩子都過不上好日子,一輩子都只能屈居于皇室、公卿之下。
很快,鐮倉幕府就大舉發(fā)兵十九萬,兵分三路,分別沿著東山道、北陸道、東海道上洛。
依照后鳥羽上皇一開始的設(shè)想,只要自己的密旨傳至東國各地,鐮倉幕府旗下的那些御家人都會放下武器,俯首跪拜這一條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