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若狹之亂
雖說上杉家因弘中方明、小原隆言、冷泉元豐、冷泉元滿等原大內家旗下水軍眾諸將的出仕,而獲得了兩艘與安宅船風格的大型戰船,以及十門佛郎機炮。
但美中不足的是,這十門佛郎機炮皆為鑄鐵炮,而非銅炮。
要知道,鑄鐵的優點僅僅是在于其價格便宜,而非性能優于別的金屬。
再加上,鑄鐵的材質較脆,很容易發生炸膛的問題。而青銅優點則是其延展性好,不容易出現氣孔,不容易發生爆裂,還能填入更多的火藥量,且加工方便。但是費用太高與重量過重均是致命問題。
因此,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在火炮的制造上,除了歐洲的海軍重炮,青銅炮和黃銅炮始終以優勢壓倒了鑄鐵炮。
像葡萄牙人所裝備的重型佛郎機火炮,其銃體皆由銅鑄成,大者重一千至幾千斤不等,小者亦重五百余斤,銃身修長,銃壁自銃口至銃尾逐漸變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銃身中部設有銃耳,以便調整射角。這種火炮設計科學,最大者可以發射重達八斤的金屬彈丸,其射程與威力都要比明軍水師原先所用的碗口銃大要上不少。
葡萄牙人就是依仗著此等利器,使得明軍一度損失慘重。
時任廣東海道副使的汪鋐命東莞縣白沙巡檢何儒遣人以賣米酒為名,秘密與葡萄牙戰船上的明國水手楊三、戴明等人進行接觸,用重金勸楊三、戴明等人回國效力,并令何儒在夜里用小船將楊三、戴明等人接到岸上,返回廣東。
就這樣,汪鋐的艦隊學會了制造與使用葡萄牙人火器的方法,依式進行制造。自此以后,汪鋐的艦隊開始裝備新式的佛郎機炮,葡萄牙火器的制造方法也隨之傳入大明。汪鋐也成為了天朝歷史上第一個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人。
盡管佛郎機炮的射程、口徑、精度等諸多方面不如紅夷大炮(紅衣大炮),但對于上杉家來說卻如同雪中送炭一般。
如今的上杉家雖然已經可以將鐵炮進行大批量流水線生產,但對于火炮這類的大口徑火器,卻無法研發和制造。
就算上杉清定集中了治下領國之中所有的能工巧匠,僅僅只是將鐵炮的口徑進一步增大,但其射程、殺傷力、精度、便攜性、使用環境等諸多方面卻有些不忍直視。
當然,如果有的選,清定必然會直接選擇紅夷大炮。
畢竟紅夷大炮有很多優點——炮管長,管壁厚,口徑大,整體形狀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三米左右,口徑在一百一十至一百三十毫米,重量在一噸以上。
而且,紅夷大炮在明末最為著名的戰績便是寧遠之戰。寧遠守軍在使用紅夷大炮的不斷轟擊之下,使得進犯的后金軍是損失慘重,就連努爾哈赤都在戰后悒郁疽發而亡。
所以,清定就決定先想方設法獲取佛郎機炮的制造方法,而后將佛郎機炮大規模裝備在戰船和常備軍勢之中。
如此一來,上杉家在攻城略地的過程中就能事半功倍,傷亡也能大大的減少。
至于該用多少新瀨戶燒來從王直手中換取佛郎機炮的制造方法,清定則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