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恐怕也是知道的。 萬一被記在史冊,我太原王允豈非遺臭萬年? 王允好名,把污名記在史籍,比殺了他還難受。 這些人也不替他想想。 為何滿朝公卿大臣,唯獨他與呂布能得到董卓的欣賞。 呂布殺了待他極好的丁原,又掘了帝陵,得到董卓信任。 而他王允暗地做了什么,才讓董卓會如此相信。 你們不知道,但蔡邕可能知道。 假如讓他記下來,那就后世人都知道。 當年司馬遷就不知道什么叫為尊者諱。 竟敢把項籍和呂后,并列在本紀帝王傳記中,運用春秋筆法連孝文皇帝也敢暗諷。 要是蔡邕也如此,那還得了。 王允很果斷,無論誰來求情,他非殺不可。 《史記》成書后,在兩漢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也無人敢作注釋。 雖說如此,卻一直被藏在長安或雒陽的宮闕書府內。 只有親近及位高權重的大臣,才有機會借閱。 王允當然也看過,也明白一旦這種巨作問世,哪怕是誹謗之書,朝廷和天子也不會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