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經度測量,大國之爭
強國必霸,是千古不變的道理。不趁強盛時擴張,衰落時就會失去更多。
就好比富人和窮人,家財積累不同,抵抗天災人禍的能力自然也有強有弱。
窮人之前或許還不算窮,但也沒有多少積蓄。一場火災,一場大病,就可能成為貧困者。
富人則有不同,就算家財損失過半,可能也只是退到平民階導,依然是衣食無憂。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這個道理,用于團體和國家,也是一樣。
何況,大明帝國現在的擴張,不僅沒有窮兵黜武、勞民傷財,反倒是不斷為其注入金錢和物資。
以戰養戰,越戰越強。形成良性循環,并且得到好處,自然也就能持續長久,欲罷不能。
“孟加拉最為富庶,就算只占數邦之地,一年的賦稅收入也足夠政務運轉,并能拔款擴大印度洋海軍。嗯,還能每年上繳朝廷兩百萬銀元。”
“湄公省的擴張速度放緩,但每年能夠供應的糧食,再加上本土的產量,也會有很大的富裕。”
“呂宋自給自足是沒有問題,但今年的賦稅可能不會有太多贏余。要想發展經濟,礦產開采應該是最快的辦法。有銅又有金,勞力可用土著。”
“緬甸的賦稅節余也有百萬,而登嘉府離建省的標準又近了一步,婆羅洲的人口,還要繼續增長……”
黃立閱看著文件,其中就有南上房的統計報告。
大明的財政因為孟加拉的征伐而一下子寬松起來,各處的海外占領地也沒有造成負擔。
本土的情況也是蒸蒸日上,北方的恢復重建今年就能基本完成。除了遼東的持續投入,已經沒有了太重的負擔。
除了孟加拉這個賦稅大戶,湄公省和緬甸這兩個糧食大省,其他的海外占領地還處在開發經營的初期階段。
象黃立寄予厚望的金雞納樹和橡膠樹,都是剛剛種植。面積鋪得很大,但要成材產出,還要兩三年的時間。
經濟作物的種植,自然影響到了糧食的產出。只是賴于一年兩三熟的氣候環境,自給自足,甚至是有存糧,卻是不用擔心的。
還有正在孟加拉擴大種植規模的棉花,以及南洋地區另外一種經濟作物甘蔗,都將為大明提供財政上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