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遼東大發(fā)展
楊賓看出妹子的期待,笑著說道:“很快了,也就這幾天。水路運輸快捷,盡管也有不近的陸路才能運到。”
渾河、太子河,還有不少的內(nèi)陸河流,都盡量開辟了水路航運。這在古代,是遠超陸路的便利。
火車的出現(xiàn),才逐漸取代了水路航運,不算是徹底消亡,應該是衰弱沒落。
當然,陸路運輸也不必不可少,水路不可盡通,便需要其來作補充。
水泥的推廣應用,以及升級版的鋼筋水泥,還有特種水泥的研制,也將使大明顯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的氣息。
水泥或柏油的平整公路,跨江跨河的橋梁,都不再是幻想,而將成為黃立將要實現(xiàn)的夢想。
或者,在他有生之年,也能看到噴著白汽、發(fā)出轟鳴,奔馳在鐵道上的火車,連通著大明各地,使距離縮短,更增強明人的出行和交通。
只不過,所有的這些,并不是別人所能想到的。
他們雖能感覺到變化,但卻不大,而劇變就是這樣不斷累積,才最后發(fā)生的。
比如楊賓,他一面恪盡職守,一面在等待著父母的消息。主動來此任職,只為了離得近一些,心中稍安。
比如楊盈,同樣惦念著千里之外苦寒之地的父母,卻也要自食其力,用女子之身掙一份錢糧。
他們并不知道,早已經(jīng)處在中華大時代的劇變之中。如同他們天天相見,便不易覺察到對方的成長和變化。
還有億兆的大明子民,他們在努力而辛勤地勞作,只為提高自家的生活水平,卻不知道他們也在為新時代的來臨,貢獻著自己的微薄之力。
兄妹倆吃過了午飯,楊盈去洗刷碗筷,楊賓則坐在廚房外的小凳上,感受著夏季的暖風,與妹妹閑聊著。
“從船廠往寧古塔的路上,已經(jīng)建起了十幾座木城,二三十里一個,向北推進了三百多里。”
楊盈面帶喜色,說道:“那還剩七百多里吧?照這個速度,用不了幾個月就能到寧古塔了。”
楊賓輕輕搖頭,說道:“越往北越困難,陸路運糧耗費也更多。如果不是朝廷全力支持,肯定達不到這個速度。”
“當然,這是早晚要進行的工作。木城能屯糧駐兵,附近也將是設立村屯之所。一路上有驛站,有村屯,直通寧古塔就不再是險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