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章 智取保定
兵力上的優勢,使得李岳等將領可以采取更加大膽的軍事行動,更加快速地向前推進,只要后勤保障能夠跟得上。
比如韃虜若在海州堅守,并且不派援軍的話,明軍可以分兵。一部分攻打海州,主力則繼續向遼陽推進。
從時間上看,在沒有大規模戰斗的情況下,劉享所率的明軍越過遼河套,抵達遼陽大概需要十來天。
從錦州,到盤山(盤錦),再到沙嶺驛,劉享所部并不會太過深入廣寧,而是取直線,從西向東,直到遼陽城西面的長定堡或長寧堡。
除了進迫遼陽,他們還有一個任務,就是為入援關外的友軍建立中繼休息和補給的基地。
在盤山,有雙臺子河通海,距離很短,可用部分船只從海上來往運輸物資。劉享所部因此而保障后勤,還能為友軍提供糧草。
“如果關內能開來兩三萬騎兵,則遼東必然是大勝之局。若是沒有援軍,或是來得遲延,憑目前我軍的實力,雖有些困難,可也能夠重創韃虜。”
李岳指點著地圖,給眾將講解著,“萬歲并沒有給咱們定什么目標,打到什么程度,全看咱們自己的本事。但對咱們來說,自然是功勞越大越好。”
王屏藩笑了笑,說道:“末將感覺這關外的韃虜,倒比關內的韃虜還要好打一些。難道這苦寒之地,也沒保持他們的悍勇?”
蔡寅也有同感,說道:“靠打獵來維持武勇,某覺得不靠譜。實戰經驗少,或者說,已經過時。”
這不僅是關外韃虜的問題,關內韃虜也是一樣。明軍迅速提升的武器裝備,加快了“時代變了”的感受,使韃虜難以適應。
什么騎射,什么近戰肉搏,在明軍強大的火力面前,都顯得落后且愚蠢。逆歷史發展大勢而動的后果,終于提前數百年,顯露無遺。
沒錯,燧發火槍已經開始在列強軍隊中普遍裝備,這與幾百年后并沒有太大的差別。
幾百年的時間哪,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是開歷史的倒車,火器水平越來越差,真的是不可思議。
李岳微笑著,說道:“武器裝備的差距,不是靠經驗能夠彌補的。韃虜用的弓箭鳥銃,自然只能使用陳舊的戰術打法,換不了什么花樣兒。”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任何戰術打法都是基于武器裝備和實力水平來決定的。韃虜想改變,卻被各種因素所制約。
就說戰斗技能和精神意志,韃虜也在大幅退步,遠達不到二十多年前其祖輩的水平。
試想,現在的八旗軍隊中,能使用硬弓的已經是寥寥無幾。如同百步穿楊般的白甲精銳,更是少之又少,不成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