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錦西,大戰將起
在兵力上稍顯緊張,但加上海軍陸戰隊的話,李岳和劉享認為,還是能夠達到目的。
戰爭的勝敗并不僅僅是人數上的對比,還包括武器裝備。在這方面,明軍占有明顯的優勢。
劣勢也有,就在于騎兵較少,騾馬不多,在陸路行進的速度較慢。
這也是沒有走陸路,從錦州一路打過去的主要原因。路途很遠,后勤保障比較困難。
只要打下韃虜統治的核心地區——遼沈,韃虜就無法在遼東立足,只能向更北面退即。
“夏秋進軍遼沈正是好時候,遼河、渾河、太子河的水運,能夠解決后勤運輸的大問題。”
祖澤清擺弄著望遠鏡,開口說道:“等到冬季冰封,軍事行動的困難就會很大。”
遼河可至遼陽;渾河可達沈陽、撫順,甚至能深入建州;太子河則途經遼陽、本溪,接近建州的赫圖阿拉。
劉享點著頭,說道:“騎兵還是缺陷哪!否則,季節的限制就不會這么大。比如韃虜,就習慣在冬季出動。”
韃虜更適應嚴寒的氣候,且河流冰封,對于騎兵的行進更加方便。攻城的時候,護城河也會結凍,對不擅攻堅的韃虜頗為有利。
明軍則相反,在冬季行動面臨諸多的困難。所以,才要爭取在今年冬季到來前,解決遼東問題。
即便是李岳和劉享所部力有未逮,光復北方之后,大軍也將出關作戰,不會給韃虜喘息之機。
正在此時,遠處傳來了信炮的爆響。劉享轉頭看去,猜測著說道:“關內的韃虜倒是來得挺快,不知道來了多少。”
“來得這般快,應該是京畿駐軍,最多也不超過三萬。”祖澤清估算了下時間,頗為篤定地說道:“看來還是不死心,非要碰個頭皮血流才知道厲害。”
劉享笑了笑,說道:“可惜,遼沈韃虜未到,搞不成前后夾擊了。”
前后夾擊固然是最佳的策略,但被明軍在錦西切斷聯系,遼沈韃虜接收清廷的旨意和命令,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古代的通訊速度,要遠隔千里的軍隊達到統一行動的準確,也實在是過于苛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