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無題
在遼東就地造船也不是不行,但調集大批的工匠,還要運輸大量的鐵釘帆索等物,以及供養他們的糧食,反倒不如造好再送過去。
船只到達遼東后,會留下一批,暫時作為漁船使用,增大捕撈量,以海產來替代豬羊,為將士和百姓提供最廉價的蛋白質。
這是早晚要實施的計劃,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盡量利用大自然的資源,減少成本,加快發展速度。
羅族英等人邊走邊聊,輕松愜意,卻也不全是為了口舌之欲,只是順手為之,取些海鮮佐酒。
軍人的伙食還是可以的,大戰之后,馬肉就吃了好幾頓。水師和漁民捕撈的海產,也是先供應軍隊。
只是蔬菜不多,冬季也沒有建溫室的可能。只能從朝鮮運些大蔥蘿卜白菜,以及用豆子生出的豆芽。
除了這些,還會從江南運來些腌菜,也基本上能夠保證維生素的供應。
別人對營養并不了解,黃立自然是知道的。也能夠采取些辦法,避免長期海上航行,所導致的壞血癥的發生。
同樣,多吃魚、肉蛋、豆類,還有蔬菜水果,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還能治療或預防夜盲癥。
古代有夜盲癥,但也不象某些資料中描述的那樣多。古代的夜戰,也有不少。
但既然能讓將士們營養均衡,又是力所能及,黃立自然不會吝嗇,也花費不了太多。
軍隊是國家的柱石,開疆拓土的利器。黃立始終不懂,為什么封建王朝的軍人,地位竟然會如此低下。
宋朝時當兵要在臉上刺字,即便一代名將狄青,也不能幸免。
明朝時的士兵,越混越慘,到了明末,甚至連飯都吃不飽,形同乞丐。
這樣的軍隊,如何能保證軍心士氣,如何能戰勝強敵?靠愛國主義精神嘛,這在后世倒有可能。
當兵吃糧,這是難以避免的思維。但拿錢賣命,也是黃立希望的軍人心理。
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那么高的覺悟,這也是封建社會難以做到的事情。
但能糧餉充足,措施得力,讓軍人們無后顧之憂,在戰場上能夠浴血奮戰,也是相當厲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