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增援遼東
當初從遼東調兵一萬,加強京畿防衛,清廷也是顧慮到明軍水師強大,有可能在北直隸近海登陸作戰。
但清廷卻萬萬沒有想到,明軍能夠直取遼東,并且動用相當雄厚的兵力。
現在可好,丟了西瓜揀芝麻,可不是再把這一萬人馬調回去,就能解決危機那么簡單了。
索尼又喝了口藥湯,繼續說道:“要穩定遼東,至少需要抽調兩萬人馬。且將常駐遼東,耗費不小。”
財政窘迫,是清廷最大的困難,且沒有太好的辦法解決。沒有海貿,江南出產斷絕,光靠農耕賦稅,難以供養太多的軍隊。
遼東苦寒,清軍入關之后更是人口稀少,田地大量荒蕪,錢糧難以自給自足。
調動人馬出關,還要運輸相當多的糧草物資,才能保證軍隊吃飽穿暖,與明軍或作戰,或對峙。
“索公。”遏必隆捋著胡須,開口說道:“明軍到底是不是襲擾,現在還無法確定。我軍大舉調動,沒準他們又乘船遠去。如此一來,豈不是白折騰?”
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明軍既能跨海而來,自然也能乘船而去。還是襲擾性質,只不過是規模較大而已。
索尼皺了下眉,淡淡地問道:“那以你之見呢?”
遏必隆思索著說道:“調動最少的兵力,能夠與明軍形成對峙就行。明軍跨海征戰,糧草物資全靠海上運輸,能支撐多長時間?糧盡自去,我軍可不戰而勝。”
這也有道理,反正遏必隆不相信明軍光靠著海上運輸,就能支撐數萬人馬在遼東征戰。
耕種肯定是來不及的,到明年春耕、秋收,差不多一年的時間,數萬大軍要耗費多少?
所以,他還是傾向于明軍在遼東的行動是牽制,是襲擾,就是希望從關內調兵回防,削弱北方的守衛力量。
既然這是敵人的目的,為何要乖乖地被敵人牽著鼻子走?
說句難聽的話,就是把遼東讓給明軍,在后勤難以保證的情況下,明軍能占領也難以長期守衛。
但這話還不能明說,龍興之地呢,哪能說棄就棄。況且,沈陽還有老奴的墳,明軍要真打過去,把棺材刨出來,那可丟大人了。
索尼沉聲問道:“最少的兵力,你以為會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