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小學門檻要低(祝新年快樂)
皇家慈幼院又擴大了,準確地說,是增建了中學部。
不僅收錄慈幼院的小學畢業生,還對官民百姓開放,誰家孩子繳上學費,都可以入學。
皇帝欽定的專業,物理、化學、機械、冶煉、外語,暫定了五個。
除了外語專業,其它專業,數學課都是有的,當然是比小學更加深入,對學好專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鑒于臣民對于各專業的迷惑,學校也進行了相關的解釋。但在很多人看來,無非是一門手藝而已。
只不過,皇帝卻有旨意。中學五年,畢業后朝廷分配工作,直接就是十六級官吏,相當于從八品。
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一直到正九品、從九品,最后是十九級,也就是不入流。
從基層官吏做起,五年時間未必能升到十六級。但中學畢業,年紀小的不過是十五六歲,就是這樣的級別,也確實相當誘人。
對于黃立來說,職級和錢財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盡快奠定科技發展的基礎。而這第一批中學生,就有可能成為若干年后中堅力量。
推出激勵措施,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有多少人會掏錢讓孩子讀中學,卻只是學會一門并不知道前途如何的手藝?
而且,除了慈幼院的孩子們能夠指定學習的專業,又有多少人愿意自家孩子去做工匠。沒錯,很多人就是這么理解的。
其實,黃立也想到了這些問題,才會著眼長遠,從慈幼院的孤兒們開始培養。
就是不能產出效益,黃立也要供養一批科技人員,并保證科技人才能夠持續不斷。
就象建立的紫金山天文臺,方以智等人正在研究觀測。得出研究成果,對國計民生又有什么用呢,這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
但基礎科學就是這樣,投入周期長,見效時間慢。不能耐下心來研究,就等于沒有地基,如何又能建成高樓大廈?
黃立拔高了大明的科技,主要是軍事方面的。但兵工廠的工匠們,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談不上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創新。
大明的科技不能老指望黃立的金手指,要形成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專業的科技人才,有專門的研究團隊。
“小學的內容還是粗淺了?”黃立看著在座的院長和老師,又低頭閱看著他們提出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