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輕車簡從的巡視
工業強國的特征是以鋼鐵產量為標準,黃立知道這有些片面,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萍鄉煤礦、大冶鐵礦合二為一,成立冶萍煤鐵集團公司,則是他推動著大明向工業化邁進的重要一步。
鋼鐵廠設在大冶,取其靠近長江的航運優勢。萍鄉的煤就地煉成焦碳,再運至大冶,采取以煤就鐵的辦法。
即便是相隔得算是很近的煤礦和鐵礦,陸路距離也有七百五六十里。
為了減輕運輸上的負擔,萍鄉生產的焦碳先由陸路運至湘潭,共是二百四十余里。然后走湘江水路入洞庭湖,再走長江運至大冶。
總行程雖然要比陸路要遠很多,但水路的速度和運輸效率,卻還是遠少于陸路的消耗。
雖然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已經是最佳的運輸方式和線路,但黃立還不太滿意,準備推出新的運輸方式。
沒有蒸汽機車,但可以有鐵路軌道。嗯,也不一定是鐵軌,被譽為“現代鐵路先驅”的木質軌道,就沒有太多的技術困難。
“先有木質軌道,但不夠堅硬,容易磨損,便在其表面貼上鐵片,以延長軌道使用壽命并減少摩擦阻力。”
“貼鐵軌道又會加快磨損木制車輪,于是鐵制車軌應運而生。隨后,人們又發現木制軌道承重不夠,易被壓彎,最后升級到了鑄鐵軌道。”
黃立已畫出了圖紙,交給了工匠,并選定了地址,先從下關碼頭修到南京城,不到十里地的樣子。
既然要干,那就一步到位,十幾里地的工字型鐵軌還是鋪得起的。除了鐵軌,還有配套行駛的鐵輪車輛,權當是建立鐵路系統的試驗,或者是開端。
此時,黃立正在下關碼頭,觀看著碼頭上的熱火朝天,臉上帶著微笑。
形如龍門吊的起重設施,還有其它用動滑輪制造的機械,正在工人的操作下裝船卸貨。
雖然還顯得簡陋,但已經節省了很多人力。還有碼頭上的平板車,正在取代大量的扛貨工人。
人力是寶貴的,能夠充分發揮機械的效率,節省下的人力便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從而加快大明的各項建設。
既然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那方方面面的進步和創新,都將影響到大明與滿清在實力上的差距。
“做得很好。”黃立不掩贊賞地點著頭,對身旁的工部侍郎杜思修夸獎道:“朕知道是你來主持的,親眼所見,才曉得你的能力和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