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難民
國土越大,子民越多,面臨的問題也就更加復雜。有時候,會令人非常頭痛。比如黃河水患,就是黃立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
黃河奪淮入海,也就是第四次大改道,發生在明昌五年(1194年)。
此次劇變使得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泛濫的地區。
黃河長達六百多年的侵淮,更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發生了重大變化。
而從元至明,治黃策略基本相似。為了維持大運河的漕運,都盡力避免黃河向北潰決。
雖然中興之后的大明,可能不會太過在意運河,而改為海路運糧。可按照當時的工程技術水平,想要治理黃河水患,卻是極為困難。
在后世,黃河依然不時肆虐,何況是幾百年前。反正,黃立是沒有多大的信心,這是很少見的事情。
韃虜易滅,黃河難治。所謂的人定勝天,在黃立看來,實在是有些扯淡。
但難治還不能不治,且治河的費用還將是天文數字。想到此處,黃立就不由得苦笑撓頭。
當然,他也大概看出了黃河水患頻仍的重要因素。那就是落后的封建帝王思想,把保“運河”放在第一位,似乎運河暢通,便萬事大吉。
要知道,淮河河道根本無法容納黃河徑流,泥沙不斷淤高,才是水患的關鍵。
如果拋開運河,治黃治淮就沒有了掣肘的牽絆。而且,植被和自然環境被嚴重破壞的黃土高原,更是治河的根本。
河床不斷抬高,使之成為懸河,一旦決口,危害極大。歸根結底,還是黃河裹協著巨量的泥沙,淤塞出海口,升高河床。
“這樣的北方,光復之后,也將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光是黃淮水患,就將使多少百姓飽受水災之苦。”
黃立嘆了口氣,無奈地甩開這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先易后難,不能因為沒有想到辦法,就耽誤了興復華夏的大業。
可惜,想得太多,連番茄拌白糖,也覺得不那么香甜了。
后宮內,李云容等三位妃嬪,卻吃得津津有味,對這新鮮又簡單的菜肴,贊不絕口。
這就是簡單的好處,想得少,就沒那么多的憂心愁悶。站得高是看得遠,但卻多了很多別人所想不到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