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青島之戰(二)
火力,火力致勝,火炮才是戰爭之王!
黃立一直在全力為明軍增加和提升武器裝備,并加強訓練,還利用前線將領們的智慧和實戰經驗,來不斷完善明軍的戰術。
在青島港附近爆發的這場戰斗,雖然規模不大,給清軍帶來的卻是極大的震撼和陌生的感覺。
沒有什么血戰廝殺,只是火炮的轟擊,已經使他們傷亡慘重。明軍密集的火槍射擊,也使他們目瞪口呆。
而前線的將領,比如李岳、劉享等人,其實比黃立更了解本部的戰力,能夠抵多少的敵人。
戰事的發展,也正如李岳所料,敵我雙方的傷亡比例是很懸殊的。
這并不是說清軍沒有賣力作戰,但在明軍猛烈的火力打擊下,他們的戰法已經不適應于時代。落后就要挨打,千古不易的道理。
燧發槍在綜合性能上,除了射速,已經與弓箭相差無幾,但威力更強,且持續作戰的時間更長。
一個精壯男子,能夠拉滿弓十幾次,差不多也要筋疲力軟。一個經過訓練的火槍手,能夠連續射擊幾十上百次,且訓練周期只需一兩個月。
清軍想要近戰廝殺,壕溝便是很大的阻礙。爆炸的炮彈,密集的火槍攢射,他們面前如同死神的鐮刀。
一旦武器裝備得到了突破性的進展,兵力上的差距便會拉大。幾百上千的殖民者,是怎么打敗成千上萬的土人的,難道是土人不夠勇敢?
所以,雖然把綠營兵當作炮灰,但圖喇也知道,連炮灰也要節省著用,實在是不多了。
況且,傷殘戰死的,多少也要給點撫恤。否則,物傷其類,寒了心,誰還會賣命廝殺。
圖喇微皺著眉頭,觀察著戰場上交鋒的狀況。
他發現己方的紅夷大炮,砸過去的實心炮彈,對有完備工事的敵人來說,殺傷力很有限。
明軍不僅挖了壕溝,還有土堆,以及胸墻戰壕,沒有開花彈的話,對于工事內的明軍,確實難以殺傷。
而且,紅夷大炮的質量和性能,在當時還有著很大的局限,那便是炮管的冷卻問題。
因為火炮的鑄造工藝,比起后世還遠遠不行,火炮射擊幾輪后就得散熱,清理炮膛,否則,填裝的火藥極易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