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西夷,談判
鄭經看了馮錫范一眼,微笑著擺了擺手,說道:“福州開埠,對鄭家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雖然要向朝廷繳納稅金,但內地商貨的利潤,也足以彌補。”
不管是哪家海商,只要在海關繳納稅金,便可從事海貿,鄭家也不例外。
黃立不禁鄭家的海貿,賺到的銀子也不分潤,這一點,讓鄭經十分滿意。
其實,黃立也是沒辦法。沒有強大的皇家商隊,甚至不強大的也沒有。那就只能把關注點放到出口的稅收上,不去管海外的銷售和獲利。
只要把住絲綢、瓷器、茶葉等重要商貨的出口,誰愿意賺錢誰就干。壟斷,黃立從來沒想過。
其實,這就是他與古代人思維的不同之處。雖然貴為皇帝,卻還講究個互利雙贏。
……………
海浪不斷拍打著船舷,海船也在有節奏地上下起伏、左右搖擺。
甲板上,約翰森舉著望遠鏡,瞭望著遠方已經出現的地平線。
對于中國大陸上的明清戰爭,英國人并不關心,他們剛在南亞獲得據點,在亞洲的實力也不強。
對于英國佬來說,只要商貿暢通,中國是誰在主宰,一點關系都沒有。
但清廷的沿海遷界,卻中斷了中國對外的商貿往來。
茶葉、絲綢、瓷器、生絲等等,這些最受歡迎的商品斷了來源,使很多國家措手不及,都在挖門盜洞地想辦法,希望能重新打開商路。
而荷蘭人出動艦隊幫助清軍與鄭家作戰,除了忿恨在臺灣的失敗,更主要的原因,便是想希望借此恢復與中國的商貿往來。
顯然,即便是荷蘭人助戰,也沒有從清廷那里得到什么特殊對待,海貿的大門依然關閉著。
但現在,大明中興,海貿重開,絲綢、瓷器、茶葉、白糖等緊俏貨物先由華商販至海外諸國,又運糧而回。
消息不脛而走,與其在海外據點購買華商所販商貨,不如直接前往大明采購,那利潤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法國人——”望遠鏡的視野中,出現了兩艘武裝商船,約翰森的眉頭皺了起來,暗自罵道:“高盧公雞,倒是來得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