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東征,剜心
清軍沿江布防,已經落了下風。既要守江浙,又要防明軍渡江北進,哪頭都不想丟,可最后卻是哪頭也得不到。
在三藩之變時,如果吳三桂不是遲疑數月,而是攻占岳陽后便大舉渡江,形勢會完全不同,就此干翻清廷也沒準。
黃立自然不會犯這個錯誤,或者說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這就是他和吳三桂的最大不同,格局相差太大。
吳三桂陳兵長江,既想逼清廷放回他的兒子,又想與清廷劃江而治。但最后是哪個目的也沒達到,還落到身死族滅。
黃立卻只把光復江南作為一個小目標,著眼的是整個中國,甚至已經放眼亞洲和世界。
劉享沉吟著,估算著東征的兵力。從貴州進軍湖南,是四鎮人馬,雖有戰損,但補充了綠營人馬,至少能擴充至五鎮。
而集結于岳陽的明軍,川東十四營,再加上胡國柱所部,比東征的兵力更加雄厚。
“原來如此。”劉享微抿起嘴角,對殿下的戰略計劃有了更深的認識。
不知不覺間,清廷雖然還占據著大半個中國,但明軍在總兵力上卻已經占據了優勢。
這其中有新招募的士兵,但主要是降附的吳部和各省綠營官兵,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光復貴州、云南、廣西、廣東、湖南、福建的過程中,差不多增加了十余萬的人馬。
恐怕,這也是清廷對明軍實力有所低估的原因所在。他們摸不清具體的戰損,計算不出確切的加入明軍的綠營兵將數量。
而黃立的作戰特點,更讓清廷暈頭轉向。因為這不是集中于一處的作戰,令人防不勝防。
如果套用后世的話,那就是大跨度多戰場的連續作戰,但又相輔相成,能夠互相呼應配合。
“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這是黃立自己對戰略計劃的總結,當然也是剽竊。
你覺得我在廣西,可我已經潛襲廣東;你以為我在猛攻福建,想不到會兵出長江;你沿江布防,還想護住江浙,我就給你來個中間突破的剜心戰。
清廷步步被動就是這樣造成的,超越那個時代的戰略戰術,讓他們手忙腳亂、疲于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