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三對一,清廷的困難
由于大批的收編明軍,還有接管明朝原來的土地,軍費在永歷五年,也就是順治八年已經達到了一千三百萬兩,后來更是達到了兩千多萬兩。
到了永歷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清廷的財政赤字達到頂峰,有五百七十萬兩之多。
于是,清廷不得不推出三策,來解決財政問題。
首先是對自己人下手,那些入關發財的滿洲大爺們,不得不在朝廷的嚴逼下吐點血出來。
從永歷十一年(順治十四年)開始,清廷連年清查各地的滿洲八旗,反正誰有錢就查誰,一年下來百多萬兩銀子流入國庫,解了燃眉之急。
滿洲大爺吐點血,江南士紳就得割肉啦!哭廟案、奏銷案、明史案,打擊了江南士紳的驕氣,又摟了大筆的財富。
其次,清廷食言而肥,重征明末的苛政——三餉。百姓的反抗是必然的,但清廷的屠刀財政,還是繼續實施。
第三個策略,就是降低各地截留銀。
根據明朝制度,各地收上來的錢糧,有一半是用于地方的,就是養活地方上的衛所兵和藩王。
明朝藩王有百萬人口,地方還有百萬衛所兵,他們占據了明朝財政的一大半。而藩王占有近天下一半的耕地,卻并不繳納賦稅。
這一招立竿見影,清廷統治的,只有明朝一半不到的納稅人口。但是收上來的,卻是比明朝還多的稅銀,而且效率驚人。
但現在,除了這三招,還有什么辦法?可能是還有,但鰲拜等人卻不想管,都推到了索尼身上。
索尼緊皺著眉頭,意識到這三人已經儼然聯手,非要借著財政緊張,在皇上大婚上搞點事情。
潛臺詞很明顯,是江山社稷重要,還是你娶媳婦兒重要?要么緩辦,要么從儉,要么你想辦法搞到銀子。
“緩辦和從儉,既是給皇家難堪,也是打自己這張老臉。”索尼垂下眼簾,腦筋急速轉動。
鰲拜和遏必隆交換了下眼神,不約而同地露出幾分冷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