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沖朝天,占保寧
“關鍵還在于糧草和船只,否則,也無法調來太多的人馬。”傅喀禪看著朝廷發來的行文,皺著眉頭表示不滿,“還要兩三個月的時間,太慢了。”
他和杜敏以“漢中、廣元山徑險峻,疏請造船略陽,速糧運”的奏折,清廷已經命陜西總督、巡撫協理供應。
甘肅徽州知州楊三辰接總督命令,為能順利漕轉徽倉之粟,正帶人浚治嘉陵江險阻,監督修船運糧,“獎勤儆惰,以董其役”。
杜敏對于傅喀禪的吐槽只是不以為意地笑了笑,勸說道:“朝廷的難處,咱們也要體諒。剛平定完西南,錢糧緊張,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傅喀禪輕輕嘆了口氣,也知道杜敏說得有理,只是感到焦躁又無奈。
消滅了永歷朝廷,清廷確實付出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的代價。
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恢復生產、穩定統治是當務之急,花錢的地方多了去了。
何況,西南雖平定,三藩的人馬卻膨脹得令人瞠目。光吳三桂的人馬,就達到了十萬左右。
戰爭雖止,但吳三桂還是在向清廷伸手索要大量餉銀錢糧,每年靡費俸餉幾百萬。
附近各省供不應求,又轉征江南等省,一年需二千萬兩,一有不足,就“連章入告”。索要的錢糧,如有余,也不請朝廷稽核。
所謂“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云南所需糧餉尤多,以致各省挽輸,困苦至極”。雖然夸張,卻也在某些方面顯示出了清廷財政的困窘。
所以,從順治十七年開始,清廷中要求裁撤吳藩人馬的提議便不絕于耳。
而吳三桂為了保留自己的人馬,也千方百計地激叛挑釁。以“邊疆未寧,兵力難減,宜如舊時”為借口,使清廷裁撤之議每每不能實施。
歷史上,直到康熙五年,云貴土司基本穩定,清廷才可以著手裁撤三藩的人馬。一直到康熙八年,才在表面上將吳三桂的人馬控制在三萬數千。
正因為財政緊張的關系,西安將軍傅喀禪的奏折,才被清廷緩辦。輔政大臣們認為,在湖廣興山和川北廣元,戰事不能兼顧。
“長圍茅麓山,這穆里瑪和圖海也真是無能之輩。”傅喀禪余氣未消,又找到了發泄的對象,“不過是彈丸之地,兩三萬的賊寇,以成倍的兵力,竟還不能攻破。”
杜敏苦笑了一聲,說道:“朝中有人,就是不一樣。且看他們需要多長時間,耗費多少糧草物資,才能將賊寇困死餓死吧!”
穆里瑪的老哥是鰲拜,四大輔政之一。為了戰功,偏向于穆里瑪也并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