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戰略轉進在何方
軍事委員會的建議,在興山時便征詢過諸位國公的意見。袁宗第和郝搖旗主動退出,說是只愿帶兵打仗,做不了費腦筋的工作。
這樣一來,從照顧各家來考慮,就是皖國公劉體純、臨國公李來亨、荊國公王光興、興平侯黨守素,再加上黃尊使了。
在劉體純和李來亨看來,五人長時間聚在一起的機會并不多。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確定重大行動,信使來往會浪費時間、延誤戰機。
而能一錘定音,擁有最終決定權的,還是三太子。因為他們兩個,再加上黨守素,恐怕會言聽計從,完全聽命。
所以,李來亨才會認為這是小事。不過是通過這個委員會,將各家力量統合起來,統一行動。
“四川清軍大半在巫山城內,予以殲滅后,我軍似乎可以趁虛入川。”劉體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至少也應該西進,收復奉節、云陽等地,直逼重慶。”
夔東十三家全盛的時候,奉節、忠縣、云陽等地共二十余個縣,都是他們的地盤。可打到現在,只剩下興山、巴東、施州衛等寥寥地盤。
如果殲滅了巫山城內的四川清軍,如劉體純所說,明軍趁虛猛攻,前景確實很光明。
李來亨沉吟著,開口說道:“地盤太大,兵力分散,恐怕未必是好事。我曾與黃先生探討過此事,他說得含糊,但其意似乎不愿入川。”
停頓了一下,他又繼續補充道:“形勢有所變化,也不知道他的思路是否還和以前一樣,是否還看好漢中。”
“漢中?”劉體純垂下眼簾,思索半晌,緩緩說道:“漢中為秦之咽喉、蜀之門戶,實乃兵家必爭之地。只是軍民上十萬,戰略轉進困難重重。”
看向李來亨,劉體純問道:“興山經營日久,你舍得放棄嗎?”
李來亨苦笑了一聲,說道:“自然是舍不得。可從長遠來看,窮鄉僻壤的夔東,實難與魚米之鄉的漢中相比。”
劉體純沉默下來,陷入長長的思索,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
填壕工作日夜施工,數千俘虜輪流勞作,到第二天天明時,已經基本完成。真正的攻城作戰,終于進入到了倒計時。
爆破城墻的地段已經選好,坑道掘進便立刻開始。為了進行掩護,黃立命令俘虜繼續填塞城壕,卻不是進攻地段,以此來吸引守軍的注意。
到底是沿襲夷陵之戰,還是再有創新,黃立在權衡利弊后,還是做出了最后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