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臨夜的改革
臨夜也計劃讓唐皇收手。大唐此次出兵的目的已達,占領了西牛賀洲近乎半數的土地,消化這片廣袤疆域需時數十年。
貪多嚼不爛,況且西牛賀洲多為貧瘠之地,臨夜意在削弱佛門勢力,而非一舉消滅。
如今,那些佛國的僧侶成了大唐免費的建筑勞工,信仰佛門的百姓則被驅逐至他國。這些國家人口驟增,不僅沒有增強國力,反而因資源緊張成為了負擔。
隨著時間推移,剩余的佛國會逐漸意識到,在他們求助之時,那些所謂的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佛門弟子的真實面目。
臨夜的手段雖狠,卻是直擊要害,佛門信仰因此分崩離析。當最虔誠的信徒開始動搖,信仰在世間的存續也將不久矣。
再說西行路上,經歷小雷音寺一難后,唐玄奘師徒少有生命威脅的劫難。即使偶爾有強大妖怪現身,也被幾位準圣輕松解決。更多的時候,孫悟空一人足以應對,他已踏入準圣之境,西行途中能與之匹敵的妖物寥寥無幾。
更何況,臨夜將金箍棒交予豬八戒后,豬八戒也成為了取經隊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手持金箍棒,豬八戒幾乎能輕易斬殺準圣以下的妖魔,西行之路對他們而言,如同一場游歷。
因此,原需十年的取經之旅,唐玄奘師徒僅耗時三年便圓滿達成。
某日,穿越一片密林。
天庭之巔,三十三重天的兜率宮內,太上老君正沉浸在煉丹的專注之中,忽而眉頭緊鎖,目光不自覺地投向了靈山的方向,良久,他輕輕搖頭,發出一聲悠長的嘆息。圣人不出,西行取經的劫難發展到今日的境地,所有的布局似乎都只能聽憑天意。
西方佛教的式微,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想要在西行的劫難中取勝,靈山成為了唯一的希望之光。但作為圣人的化身,太上老君此時只能扮演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靜觀冥佛二教誰能笑到最后。
天庭之內,玉皇大帝與四位帝君,內心各有波瀾。玉帝即刻啟動昊天鏡,密切關注著西方靈山的動向。“取經人已至靈山,諸位愛卿,你們認為,我天庭當前應如何應對?”玉帝的話語中透露著無力,坐在寶座上顯得意興闌珊。原本,他視西行取經為天庭道教崛起的絕佳契機,因而早有籌謀。如果西行功德最終歸屬天庭,作為天庭領袖的玉帝,無疑有了成圣的可能,天庭將不再受制于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真正自主,成為三界的主宰。但如今,隨著道祖的出現,天庭的計劃化為泡影,玉帝的熱情也隨之消散,此番詢問,不過是走個形式,并未真心投入。
“陛下,臣等以為,天庭應當準備兩路使節,根據西行結局的走向靈活應對。”長生大帝見眾人沉默,輕咳一聲,恭敬地向玉帝提議。玉帝聞言,心中雖感凄涼,也只能無奈點頭,隨即示意太白金星依長生大帝之意行事。天庭此時處境微妙,一舉一動都需謹慎,這樣的安排至少能保證兩邊都不得罪。
而在地府酆都城,臨夜端坐于大殿之上,十殿閻羅、牛頭馬面等鬼差分列兩側,冥河老祖、陸壓太子等冥教高人則坐于下方。眾人目光灼灼望向臨夜,地府的今日威勢,皆出自臨夜的精心布局。若非臨夜,地府或許早已被佛教取代。但在臨夜的種種手段下,冥教教義廣布人間,地府高層也獲益匪淺。隨著冥教信仰的傳播,海量的信仰與功德力量,讓地府強者的實力更上一層樓。因此,他們對臨夜言聽計從。對于即將到達靈山的取經小隊,地府上下摩拳擦掌,準備與佛教一決高下。
“神君,唐玄奘一行已至靈山腳下,我們是否應前往相助?”孔宣急切地向臨夜拱手詢問。
臨夜淡然一笑,擺手道:“此事不急,靈山之行是取經人面臨的最終考驗,也是最關鍵的一關。我們先觀察他們上山后的動靜,再決定是否出手。”
實際上,臨夜心中自有計較。唐玄奘心中仍留存著如來留下的佛性種子,盡管長期受到冥教信仰的壓制,但它確實存在。若不使之徹底粉碎,西行結局的勝負仍充滿變數。而要摧毀這佛性,就必須從種下它的人開始,這意味著唐玄奘必須直面多寶如來,才能完全擺脫佛性,成為冥教真正的領袖。
因此,臨夜并不打算直接介入唐玄奘登靈山的過程,這些細微之處,他從未向任何人透露。他相信多寶如來并未像他一樣詳盡計算西行的每一個細節,為此,臨夜早已做了多手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