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陳誠一直認為。 前世《那些年》為什么會這么火,除了作品本身之外,這部作品的名字也占了很大的功勞。 這和名字一樣。 一個好書名,很多時候比之內容更為有作用。 放在電影這一塊市場上,那就是吸量與留存兩個因素。 有人會說。 到底是“吸量”重要,還是“留存”重要? 其實都重要。 不過。 很多時候吸量遠遠會比留存重要。 比如10萬個影迷里面。 面對兩部電影,分別叫A和B。 兩部電影有一個名字取得非常吸引人,另一部中規中矩。 10萬個人里面,有8萬人看到了A,接著8萬個人又看了A的影評,他們發現A這部電影口碑并不是特別好。但仍有2萬個人買了電影票。 另外一個。 同樣是10萬個人里面,可B的名字很一般,只有3萬個人注意到B。 接著3萬個人當中,他們也看了看口碑,發現B的口碑很好,于是有1萬人購買了B的電影票。 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