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沒本事攻打他們的糧倉
古代攻城大多是以年為單位。
當初明朝開國時,跟陳友諒的大戰……
朱文忠帶著兩萬人守住了洪都城一個月,直到洪武皇帝趕到。這樣的守城故事在華夏歷史上多得是,但攻城一方通常損失巨大。
現在蒙古大軍損兵十三萬,造炮工匠也在忽必烈手里,短時間內恐怕難以攻下建康城。
朱雄英一路勢如破竹,清戈江附近幾乎全被蒙古占據,不過每個縣城駐軍不多,僅夠維持治安。遇到中央軍后,這些縣城毫無作用,中央軍一到,所有縣城便投降。
清戈江附近的十三萬蒙古大軍被中央軍擊敗的消息傳開后,周邊小縣城都知道大宋這邊有了強大力量。
這些小縣城哪敢反抗?甚至有些縣城還沒等中央軍到達,就已經派兵迎接了。
南方漢人本就反感蒙古,現在看到朝廷大軍崛起,紛紛聯合起來,趁蒙古縣令還沒反應時,殺死他們并打開城門投靠中央軍。
得知蒙古軍隊被驅逐的消息后,長江沿岸縣城都歡欣鼓舞。這么強大的中央軍,13萬蒙古大軍剛接觸就全軍覆沒。各地開始流傳中央軍是天上神仙派來的說法。
中央軍目前已有十萬兵力,想渡過長江并不容易,因為這里根本沒有橋。在中原大地的長江和黃河上都沒有橋梁,這使得渡江更加困難。
所有這些橋都沒那種現代大墩子的橋。古代技術完全搞不定。
黃河上有種半固定的浮橋,小學課本里撈鐵牛說的就是這橋。那時候弄些超大的鐵牛放河里當橋墩,再用鐵牛綁鎖鏈固定浮橋。只要鐵牛夠多,就能搭出好走的浮橋。
可長江上從沒這種橋,長江水流太急,這種半固定的浮球完全不行。歷史上長江一直是道難過的天險,那時技術真過不了江。
到了大宋時,想過長江基本就兩條路:
一是搭臨時浮橋,但也得大船配合,準備挺多。
二是坐大船過江,這最穩也最方便。長江本來就有漁民,全征用漁船也能輕松渡江。
但朱雄英安排后發現不順利。長江附近沒幾艘船了,好多漁民連船都沒了,偶有的一兩艘也特小。
這是之前蒙軍跟宋軍打時搶了不少民船,加上宋方水軍也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