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宮里正在議論廢后
“之前朝廷奉行‘納糧開中’之法,商戶們為了能賺錢,招攬民眾來邊疆開墾荒地,就地納糧,換取鹽引掙錢。”
“邊疆人多產出多,東西價格也還算公道。”
“可弘化六年改成‘折色開中’后,全國各地的商戶們只要向戶部繳納銀子就可以換取鹽引,就沒人愿到邊疆開墾荒地種田了。”
“邊疆的糧食物品只能從內地運過來,車馬勞頓,成本全在腳力上,自然就貴。”
蘇晚晚若有所思:“若是重新開墾荒地,招攬人手種糧食,是不是就可以把價格降下來?”
蕭彬頓了頓,“這是虧本買賣。”
“我的意思,我的那些嫁妝,不是賣掉折成銀兩捐給九邊。”
蘇晚晚眼神深邃而堅定,很顯然已經深思熟慮過。
“而是繼續留著,靠每年的利銀在這邊疆修路墾荒。全虧光了也沒關系。”
來宣府的路上她就發現,出了居庸關的官道破敗不堪,很顯然年久失修。
這些年朝廷開支太大,軍費不足。
即便強制百姓服徭役,邊疆百姓流亡者居多,人數也很有限。
相比手工業極其發達的江南地帶,這里可謂是窮山惡水,民生凋零,苦寒艱難。
蕭彬眼神深邃地看著蘇晚晚,“好,我來安排。”
即便邊疆糧食棉花價格很貴,愿意種地的人還是少,因為種地還是虧。
沒有鹽引方面的利潤的貼補,一般商人不可能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
蘇晚晚因為嫁妝基數足夠龐大,產業又都是盈利的,只是投入每年的利錢,倒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