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景泰帝和漢武帝簽合同
漢武帝甚至沒有猶豫超過三秒,就已經開始思索該跟朱祁鈺提什么要求。
朱祁鈺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中,在一旁幽幽說道:“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你與其跟我要東西,不如要技術。
畢竟有形的東西有消耗完的那天,技術學到了,卻是千秋萬代的事兒。
更何況大漢時空已經聯通了兩個,未來只會更多,你將來還可以把自己制造的東西傳遞給其它大漢時空,一本萬利。”
劉徹很認同這個道理:“你打算教會我們漢人哪些技術?”
“誒,不是你們漢人,而是你們漢朝人,畢竟就連我們也自稱為漢人。
說起來‘漢’之所以這么讓我們自豪,還得多虧你派人打出了我們民族的威風。”
漢武帝:o(* ̄︶ ̄*)o
朱祁鈺繼續道:“技術這種東西,不是看幾本書就能學會的,尤其大漢和大明隔了一千多年,很多在我們那兒稀松平常的東西,都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演變。
我的意思是直接把產業鏈挪一部分到你們那里,再在你們當地找人建造工坊、住宅等,等工業鏈搭建完成,工人也從你們當地找,工人們跟著我派去的人學上一段時間,很多東西也就會了。
到時候你們再讓他們去教別人,久而久之,便普及開了,你們還能通過收稅、賣地等方式賺錢。”
劉徹道:“這個辦法不錯,但不知需要多久?”
“方方面面那么多東西,足夠讓大漢遍地開花,所以這不是一錘子買賣,恐怕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未必能全部搞完。換言之,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
而初見成效可能只需要幾個月或一兩年,由這類變化而帶起的其它變化,也必將帶動各個時空的大漢整體發展,讓你們少走一千多年彎路。”
劉徹聽的熱血沸騰,直接站起來在病房里走了兩圈。
朱祁鈺接著道:“在此之前,你們大漢最需要購買的是紙幣,只有提前預備,才能應付得了大明援助之后的經濟勃發,否則很可能造成通貨緊縮。
另外就是隨著一部分人農轉工、農轉商,你們大漢種地的人必然減少,再加上你們的糧食和各種生活所需、比如鹽跟鐵本來就不多,若不解決,長此以往也會引發問題。
所以初期我們肯定是要援助你們幾批物資,這些援助我們可以只收紙幣,或是以欠條的形式,就看你們怎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