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1137魏廣德的心思
官牙制度是中國古代商業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牙商便出現在牲畜交易市場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牙商的職能不再局限于牲畜行業,逐漸擴展到其他行業。
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牙商的身影出現在各種商品交換中。
明清時期,官牙制度正式成為全國通行的制度,牙商被官府正式引入商業控制中,成為集商、官、吏于一體的商業群體,承擔著監督商人、協助征收商稅、維護市場治安和商業秩序等官方職能。
官牙制度的實施,體現了中國古代政府對市場監管的創新嘗試。
政府通過行政發包的方式,將部分行政權力賦予具有一定官方性質的牙行,利用牙行的居間特性,掌握市場交易情況,提高征稅效率。
牙行向政府領請“牙帖”開業,獲得合法化的官方背景,同時向政府交納牙稅,替政府辦事。
這種制度將牙行完全引入政府行政體系當中,實現了政府對市場的間接管理,減少了政府監督和決策成本,同時通過牙行協管市場,延伸了監管觸角。
此外,官牙制度還體現了政府對市場管理的精細化和規范化。
符合主體資格的牙行需“官給印信文簿”方可營業,并需建立經營臺賬,記錄客商信息。
政府通過公權力保障“官給牙帖”制度的實施,禁止私充牙行,并對包庇隱瞞的官牙埠頭采取連帶責任,以確保市場的公平交易和稅收的準確征收。
知道“官牙制度”以后,魏廣德就有過深入了解。
其實,這已經說大明商稅的一種嘗試了。
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稅收并沒有全部實現,大部分落入官吏和牙人手里。
原因很簡單,此時的明朝官府并沒有產生通過牙行收取商稅。
官府從牙行收取的銀錢,發放牙貼的行為,本質上更加接近后世的印花稅。
也就是根據民間交易,牙行按照交易金額收取一定的稅錢,起到中介證明的作用。
印花稅是對在經濟活動和經濟交往中書立、領受具有法律效力的憑證的行為征收的一種稅,其因采用在應稅憑證上粘貼印花稅票作為完稅的標志而得名。